新加坡拥车证“升升不息” 要逆转这场“狂欢”只能从心理着手?
该降温就降温
在新加坡,有两种新闻几乎已让人麻木。
一个是组屋频频以百万售价转手;
一个是拥车证成价又再创新高。
今天(8日)的新闻主角是后者。
新加坡拥车证成价“又双叒叕”飙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新的中小型汽车组(A组)成价再涨9102新元,达12万8105新元。 涵盖较强劲马力车辆的大型及豪华车组(B组)成价也创下两年新高,报14万1000新元。
相信不少还在观望买车的公众,应该和红蚂蚁打算换车的小伙伴一样,心中无限感慨:
针对拥车证成价何时下滑的预测,通常以市场供需的增减为基准。
但在这拥车证成价犹如脱缰野马的飙涨时代中,似乎藏着更多情绪,而非理性。
网络流行语“FOMO”(错失恐惧),也许是这场“狂欢”的最佳注解。
就像在股票市场中追高的人,就像在房市荣景不顾一切入场的人,担心再拖下去,眼下的高价,会是明日的低价,只有越来越贵,再无回落可能。
两大驱动因子未消失
先说回驱动拥车证成价的两大主因——电动汽车热潮、人们变得更有钱。
这两大因素目前看来都还未有消失的迹象。
一方面,中国电动汽车价廉物美的优势,在本地掀起了购车热潮。 加上在政府提供的税务及附加注册费优惠下,公众目前购买电动汽车可节省高达4万新元。
当局早前宣布将从明年起削减上述优惠,这或许刺激了更多消费者赶在优惠结束前“早买早享受”,进而推高拥车证成价。
然而,即使明年电动车的税务优惠减少,随着更多中国品牌电动车即将来到本地抢滩,这股热潮恐怕不会那么快消退,毕竟中国各大品牌电动车近年来从中国国内“卷”到国外,一路割喉杀价,这或将进一步挑起本地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另一方面,整体收入的持续增加,也让更多国人有意成为拥车一族。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新加坡今年第二季的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同比上涨2.5%。
居民雇员的月薪中位数也在去年增加至5500新元,考虑通胀后,同比实际上涨3.4%。
此外,新加坡经济今年4月因关税战风波虽一度出现下行风险,但接下来却越战越勇。根据金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经济师还将新加坡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从1.7%上调至2.4%。
换句话说,无论是电动车热潮,还是国人荷包变厚,这两大推升拥车证成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都不太可能消失。
房市降温措施能否复制?
市场推高的拥车证成价的因子不变,或许只能从改变人们的心理着手。
想要的人,终究会继续想要,且不惜代价。
过程中,又叠加只涨不跌的心理预期,进而衍生“现在不买,更待何时”的错失恐惧。
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声音,建议当局端出类似房市降温的措施,例如推出额外买家印花税(ABSD),向购买超过一辆车的人征收额外税款,并根据购车者的国籍征收不同税率。
但交通部对此回应,目前当局已实施附加注册费(ARF),买的车越豪华,附加注册费就越高。
交通部还说,拥有超过一辆车的家庭只有5%,标得拥车证的外籍人士仅占2%,因此实施额外买家印花税的效益不高,这么做的管理及执行成本也会很高。
只是这番回应,是否又落入了只看市场供需逻辑,却不谙人性的窠臼?
即使只有5%的家庭拥有超过1辆车,若设法推出额外买家印花税等降温措施,在心理层面上多加一道防线,或许仍可促使潜在买家再想想,思考自己追高投标拥车证的行为是否理性。 此外,附加的降温措施也能产生类似累进税率的财产重分配效果,如此一来,才不至于完全湮灭一般中产家庭购车的愿望,尤其是那些因家中有小孩老人而将拥车视为刚需的家庭。
再不作为,长此以往,拥车证在不设前提、不加介入的价高者得环境下,恐将逐渐沦为专属富人的产物。
交通和住房,一直是新加坡最易引起民怨的两大课题。
拥车证价格持续上升,已让不少中产家庭倍感焦虑,唯一能仰赖的公共交通却又不怎么“争气”,大至地铁故障延误,小至巴士座位设置过高使长者不便,负面消息不曾间断。
要设法降低人们拥车的欲望,公共交通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如今,这两条战线的战况似乎都不太理想,当局的皮真的要绷紧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