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时间都去哪儿了? 调查:新加坡教师工时虽长,教书时间却较短

时间都去哪儿了? 调查:新加坡教师工时虽长,教书时间却较短
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中学教师的工时在全球“名列前茅”。(海峡时报)

非教学工作太多

新加坡教师工作压力大、工时长,甚至工作内容在现行体制下有点本末倒置?

这是一项最新公布的国际调查报告给人的第一印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今日(10月7日)公布了2024年教与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简称TALIS)。

这项五年一度的调查一共在55个国家或行政区域的教育体系展开。

新加坡共有3500名中学教师接受了调查,他们分别来自本地145所公立中学及10所随机抽选的私立中学。

调查报告一摊开,首先抓住眼球的是本地教师相对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教学以外的工作负担。

新加坡全职教师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47.3小时,和2018年调查的工时相当,高于OECD平均的41小时。

47.3小时的每周工时,也让新加坡教师的“辛劳”程度仅次于日本(55小时)及新西兰(47.5小时)。

必须点出的是,尽管本地教师的工时与2018年调查相差无几,但工时排名却从当年的第七位,跃升至最新的第三位,显示在其他教育体系的教师工时减少的情况下,新加坡仍是原地踏步。

然而,工时虽长,本地教师每周17.7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却又低于OECD平均的22.7%。

时间都去哪儿了? 调查:新加坡教师工时虽长,教书时间却较短
(资料来源:OECD,制图:李国豪)

这是由于新加坡教师在其他工作耗费更多时间:

  • 备课:8.2小时(OECD平均7.4小时)

  • 批改作业:6.4小时(OECD平均6.4小时)

  • 行政工作:4小时(OECD平均3小时)

其他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包括与同事合作项目与交流(3.7小时)、课外活动(3.2小时)等,新加坡教师也都高于OECD平均。

然而,新加坡教师每周与家长沟通的时间为1.5小时,低于OECD的1.8小时,这点倒是令人意外。毕竟不少本地教师都曾有过与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恐龙家长打交道的经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调查:新加坡教师工时虽长,教书时间却较短
(资料来源:OECD,制图:李国豪)

压力大,但也并非没有亮点

工时长,工作负担重,压力接踵而来。

调查显示,新加坡有27%教师自评在工作中经历“很多”压力,高于OECD平均的19%。

这个数字也比2018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其中,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是新加坡教师压力的前三大来源:

  • 太多行政工作(53%)

  • 须批改太多作业(49%)

  • 须对学生的表现负责(45%)

整体而言,有87%本地教师表示对工作感到满意,低于OECD平均的89%,同时也比2018年的调查结果滑落了2个百分点。

无论如何,新加坡在这项调查中并非没有可取之处。

薪资和社会地位是新加坡的两大亮点。

55%的新加坡教师对薪水感到满意,高于OECD平均的39%。但必须注意的是,本地教师薪水满意比率,也比2018年的数据下滑了17个百分点。

另外,71%本地教师认同本地社会尊敬教师,远高于OECD平均的22%。

针对新加坡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工作耗费比其他国家同侪更长的时间,新加坡教育部解释,这反映了新加坡教师在教育体系的“独特角色”,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不应被解读为教师在核心教学职责上花费较少时间,而应被视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要求教育工作者也在学生的非学业发展投入时间的政策。

此外,众所周知,只要获得善用,人工智能在许多场域都有让工作事半功倍的成效。

工时及工作负担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新加坡教师,显然也比其他国家的教师更懂得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作。

调查显示,有75%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比OECD平均的36%高出一倍。

时间都去哪儿了? 调查:新加坡教师工时虽长,教书时间却较短
本地有75%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联合早报)

教育部指出,当局将持续在自动批改功能及人工智能评估系统等方面投入资源,同时正研究各种方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育部早前曾表明,当局把非教学职务简化,已成功将教师在考试方面的行政工作减少10%。

去年,时任教育部长陈振声也曾宣布一系列减轻新加坡教师工作量的政策,包括设定工作相关资讯的“基本期望值”,避免教师在紧急状况之外,还得在上课时间以外被期望回复工作相关信息,包括与家长的沟通。

说回调查,有29%本地教师表示有意在未来五年离职,尽管这个比率已经比2018年的调查降低了一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经合组织平均的27%。

为避免更多教师因不堪压力选择离开杏坛,如何在不影响教学品质、确保学生“全能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提升教师整体福祉,仍有赖政府、学校、社会及家长合理找寻适当的平衡。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