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还有华校吗?我心戚戚然……

更新:
2018年01月05日 17:31
Hua Yi Government Chinese Middle School
华义中学在1956年创校时,全名“新加坡官立华义中学”,1962年改名为“华义政府华文中学” ,1979年因学制变化,再次改名为“华义中学”,沿用至今。(档案照)

两所母校几十年来的转型与变迁,自己间接地或直接地接触后,加深了我对“华校”二字其实早已“名存实亡”的感觉。

引言:开学啰!你的学校有发生什么变化吗?从2019年起,14所小学将合并为七所、六所中学合并为三所。合并的七对小学和三对中学,原有校名约一半将走入历史。教育政策随时代和时局变化而改变,学校也因收生人数的减少而消失或转型。本地传统华校和华文教育尤其经历巨大转变。在巅峰时期,本地共有349所华校,但因独立后教育导向转到英文教育而逐渐没落,最后一所华校在1986年停办。在华校生看来,这些已消失或转型的华校是国家永远的资产,它们在过去100多年为新加坡培养众多杰出人才,创造了新加坡今天的繁荣昌盛。红蚂蚁在新的一年,找来本地传统华校的校友和老师,带大家一起穿越时间长廊,重拾当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新年伊始,回顾展望,似乎成了例常案例!

去年值得回顾的事好多好多,唯独叫我感到戚戚然的,是一部时事记录片《星期二特写:钟声响起时》而引起的轩然大波。

这部记录片主要在讲述传统华校的转型与变迁,八集的节目中只拍摄了南洋女中、华侨中学、立化中学、南侨中学、圣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学、中华中学及德明政府中学,让不少华校生感到“不满”,认为当年的传统华校何止这八所,节目组似乎有欠公平等等。

很明白这些华校生的感受。毕竟自己十年的教育都在传统华校,小学是历史悠久将近百年的南洋工商补习学校(现名为工商小学)。中学则是在前年刚庆祝建校60周年纪念的华义政府华文中学(现称为华义中学)。两所母校几十年来的转型与变迁,自己间接地或直接地接触后,加深了我对“华校”二字其实早已“名存实亡”的感觉。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如此形容过于偏激,不过这确实是我的深切感受。先说小学吧!

工商小学曾是传统华校 拥有近百年历史

20180105-Nanyang Gong Shang School.jpg
工商小学庆祝建校85周年时,邀校友捐出小学的“回忆”与纪念物。图为画家笔下,工商小学的前身——南洋工商补习学校的校舍。(档案照)

小时候就读的工商,位于约克山,校园面积的庞大、宽敞,是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可以媲美。它有个小型动物园,里头饲养了果子狸、猴子、蟒蛇、鳄鱼、龟等,博物馆里更有老鹰、猫头鹰等的标本。处在半山的校园,让我们可以满山跑。

30多年后,两个孩子也有幸就读于母校,搬迁后的母校,除了一面墙抒写着学校的历史和几个陈列柜陈列着当年的成绩册之外,坦白说,根本没有一丝丝这是一所快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华校的感觉。

找不回当年华义的“风味”

再说中学母校华义。

离开的30多年来,我心里不但挂念着玛格烈通道上的校舍,也十分留意它在各方面的表现,不但每年O水准放榜日会细心翻查成绩最进步的邻里学校名单,看看母校有没有进榜,可惜的是,每次都让我大失所望之余,又有点难过和悲伤,毕竟华义中学曾经一度是名校,虽然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

20180105-LKY visit Hua Yi.jpg
1969年8月15日,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访问玛格烈通道的华义中学,在时任校长黄淑芬(左二)陪同下,检阅学生陆军团仪仗队。(档案照)

再来,就是母校经过多次搬迁,尤其从玛格烈通道到德普路到今日的裕廊西,究竟校园与风气变成什么样子呢?

为此,过去几年我很积极参与母校校友会的活动,但,三番四次都给了我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再也找不到当年“风味”。

20180105-Loong Moon Tea House.jpg
在70年代,华义中学位于玛格烈通道的校舍对面有一间小茶室,名为“龙门茶室”。华义中学2013年把在旧址对面的龙门茶室,重现于裕廊西校园内。(联合早报)

当年在玛格烈通道,校园内有五个篮球场,两个很有中国风的亭子,一个花开季节时散发花香的盆栽园,还有食堂外的喷水池,以及那座石象,周围种满柳,当南风吹来,柳絮纷飞,再加上走廊旁的石椅上围绕同学弹弹唱唱,那种淳朴让人感觉清新。

20180105-Morning Assembly.jpg
华义中学在1985年举行升旗礼的情况。(档案照)

提及弹唱,那时每年庆祝国庆,母校都会举办歌唱比赛,单元包括自创歌曲,也因此栽培了不少本地优秀的音乐人才,以及新谣小组。

20180105-Hua Yi and music.jpg
2014年3月29日,超过2300多人出席别具一格的“往事只能回义”演唱会,从筹办单位、表演者、邀约出席的嘉宾、现场义务工作者以及买票进场的观众,皆与华义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及渊源,包括离开校门已经三、四十年的前校长、教师、校友,以及在籍的师生。大家秉持着一个信念,回到已经拆除的玛格烈通道旧校舍旁仅存的运动场。大家欢聚一堂话当年,校友们还在签名榜留下密密麻麻的签字。(联合早报)

每当篮球校季比赛期间,篮球场上更是“人头攒动”,除了聚集本校的校队及同学啦啦队之外,也有来自附近学校的校队及啦啦队,各施其职,有者驰骋球场,有者呐喊欢呼,将球场炒热,一片欢腾。

一到了周末,更是异常热闹,球场一边聚集了各个制服团体的团员在操练,另一边则是篮球与排球校队在积极练球备战。那些年,母校的课业成绩出色之外,各种球类项目及制服团体比赛皆取得斐然的成绩,至今午夜梦回,仍会令人会心一笑。

值得一提的是,母校拥有优良的艺术基因,培养出不少艺术人才,依稀记得1981年庆祝建校25周年举办的一些书法及美术展,浓厚的艺术气息散发每个角落。

转型后成为数一数二的邻里中学 传统华校外衣已经变色

因环境、主观及客观因素,母校历经了一段沧桑,80年代经过转型,甚至面对收生不足而差点面临关闭的厄运...... 它从玛格烈通道搬迁至德普路再到今日的裕廊西。几番波折,风雨飘摇,虽雨过天晴,好不容易成了今天西部算是数一数二的邻里中学,然而,衷心说一句,她其实已经逐渐褪色了!

20180105-Hua Yi Garden.jpg
华义中学裕廊西校园内的盆栽园,传承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星期五周报)

走一趟今日的校园,衷心说一句,即使景物仍在,人事早也已非,更何况“全新”的校舍建筑,一个转弯一个角落,都让老校友的我感觉不出传统华校的氛围。

20180105-old principals.jpg
华义中学校友会把握时机,在德普路旧校舍走入历史前,于2012年11月24日举办“那些年,我们在华义”的校友千人聚。华义中学的历届校长,排排坐看旧照片,涌现无限回忆与欢笑。(联合早报)

虽然她的校友会这些年很努力,抱着饮水思源的心态,透过不同管道勉励在籍的学弟妹们,希望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例如艺术方面开设音乐创作培训班,期盼学弟妹们将这优良的艺术基因延续,更强烈灌输校训“仁义智群”的传统华校价值观,借以传承至世世代代。

可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经过数十年的教育转型变迁,母校身上披着的传统华校外衣已经变色,甚至从后来的双语渐渐地也变身为单一语言学校。

再加上,一切注重学术成绩的大环境下,谁还会在乎就读/执教/掌管的学校曾经是传统的华校,抑或去营造(打造)很有华校氛围的学校呢?

所以,21世纪的今天,相信我们也只能在一面回忆墙上,独自体会那些年传统华校的优良......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