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写的“志向信”被华文老师珍藏至今 李智陞重获原件惊喜又感动
愿每个学生人生中都有一个“郑老师”
教育部长李智陞今天在脸书上分享了一个感人温馨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是李智陞在莱佛士书院就读中四时的华文老师 Heng Geok Hoon(人称郑老师),当年她也是华文部主任。
李智陞写道:
“1992那年,为了让学习华文华语融入我们的生活,郑老师经常会带她所教导的班级到百胜楼(Bras Basah Complex)泡中国茶,也会花时间教我们写中国书法,还让我们阅读漫画版的《三国演义》。”
郑老师多年前已退休,李智陞与同班同学相约在昨天(11月25日)与她共进午餐。
李智陞说,这次午餐,郑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李智陞继续写道:
“1992年2月3日,农历新年前夕,郑老师给我们每人派了一个红包,里面装有两枚巧克力‘金币’,以及一封写给全班同学的信。” “在信里,郑老师讲述了一位海外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启发了她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立志有所作为。郑老师希望我们也能这样做,并问我们是否考虑过未来的计划。‘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不是也像他一样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也已经立下了志向?’” “郑老师给我们时间写一封回信给她。通过这样做,她不仅教会我们书信写作技巧(课纲内容之一),也同时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的志向、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我们各自写信给郑老师。那是1992年。她批改了我们的信,打了分数,并建议如何改进我们的书信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更难得的是,她还逐一回信给我们每一个人,回应我们写的内容,鼓励我们,激励我们。”
让李智陞深感意外的是,时隔33年,郑老师竟然告诉他们,这些年来她一直保存着这些信,并在过去的几年里陆续将信件归还给她能联系到的这三班的昔日学生们。
为了准备这次的聚餐,郑老师特地找来丈夫和女儿一起帮着准备“教学计划”:一个个十分用心处理的文件夹里,装着她当年的第一封信、学生的回信、以及她之后写给学生的回复,原件与打印版皆备齐。
午餐时,郑老师把这些文件夹一一交到每名学生手上,并逐一给学生一些点评和鼓励。
“那一刻,我们仿佛被带回了当年的教室。她希望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岁月,思考过去的志向和经历如何塑造了33年后今天的我们。”
红蚂蚁挺好奇李部长当年写下的志向、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否就是从政呢?
李智陞也摘取了1992年3月14日郑老师回信的一小段文字与大家共勉之。郑老师写道:
“刘墉(著名作家)曾说:‘超越自己的弱点,创造自己的风格,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天地间不可少的一个人’,这句话送给你。只顾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天地间不可少的一个人’的。”
李智陞说:
“我们每个人都深受触动。如今,有一些同学和我一样投身公共服务,有些人成了教师或讲师,也有人在私人企业工作。” “虽然郑老师早已退休,但就像许多教育者一样,他们从来不只是教授一门科目,他们努力创新,让学习变得有趣,他们也竭尽心力,真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志向。” “当我们说教育是在塑造国家的未来时,往往就是通过这些令人难忘的培养、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实现。”
文末,李智陞也感谢所有的教育者。
“致郑老师,以及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对教育的奉献与坚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莱佛士书院也转发了李智陞的脸书贴文并写道:
“郑老师的故事提醒我们,教学的意义远远超越课本......郑老师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她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几十年过去了,她的亲笔信、细心与体贴以及对学生的信任,依然令人动容。” “这些难忘的时光,塑造了莱佛士学子在毕业后的成长轨迹,这些影响有时甚至终其一生。愿我们继续向那些以耐心、智慧和热忱,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教育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