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餐厅天天客满却依然亏本? 厨师:在新加坡就有这个可能
“有星”不如“有心”?
根据《米其林指南》官网的信息,新加坡如今有40家米其林星级餐厅。其中30家是一星餐厅,7家为二星,三家获颁三星殊荣。
然而,过去一年内已有10家米其林一星餐厅掉出榜单,其中8家是因为选择歇业而丢星。
标榜为时尚法国菜的米其林三星餐厅Odette的总厨兼创办人之一罗耶(Julien Royer)告诉《商业时报》,新加坡一星餐厅大批换血,折射出当今的经济情况。
“过去12个月,经济形势非常艰难。但我真心觉得并希望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希望新加坡接下来能再度焕发光彩。”
今年7月成功捍卫星级地位的两家入榜多年的一星餐厅 Alma by Juan Amador 和 Restaurant Euphoria,一个月后(8月)就先后歇业。
营业了8年,自2021年获得一星的创新菜日本餐厅 Esora(店名在日文的意思是“画中天空”)今年9月也宣布将在12月29日歇业。可见,米其林星并非“经营护身符”。
对此,电视烹饪节目《顶级厨师(MasterChef)》新加坡版的评审兼Artichoke餐馆创办人沈观远颇有感触:
“你会看到一家家餐厅高朋满座很忙碌生意很好的样子,但实际上却在亏本经营,新加坡是我至今所知的唯一一个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国家。”
餐饮业“内忧外患”
红蚂蚁不止一次写过“米其林星这块招牌有可能也是一道催命符”,沈观远自己也认为,米其林星在新加坡被滥用了,导致食客半信半疑。
“任何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工作过的厨师都自认可以称自己为‘米其林星级厨师’,即便他们当时只是那里的一名普通厨师。然后,他们开了一个又一个小吃摊,告诉食客这是“米其林星级小吃摊”。这个词已经烂大街了。所以,不,我不再相信它的价值了。”
红蚂蚁曾在不同小贩中心光顾过那些标榜着“米其林星级厨师”的摊位。结果吃第一口的那一瞬简直一言难尽,只留一个念头:下次不会再来了。
从星级餐厅跳槽另起炉灶问题不大,关键是厨艺要精。否则硬要与星级沾亲带故,难免给食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近年来,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不少餐厅相继获颁星级。例如,在新加坡人最爱去旅游的泰国,就有36家星级餐厅,大多数都在首都曼谷。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有不少星级餐厅。
由于这几个地方的物价都比新加坡低廉,因此新加坡人花小钱就能吃到物超所值的星级大餐,加上机票也不贵,导致越来越多新加坡人选择出国吃大餐。新加坡的高级餐厅自然首当其冲。
信评级不如信网红?
新加坡餐饮业如今有无数个榜单,除了米其林星,还有世界50最佳餐厅、亚洲50最佳餐厅、现在又多了中国“美团黑珍珠餐厅指南”,该信谁始终是个难题。
更不用说,小红书上随便扫一扫,就是一堆“避雷指南”,看完后胃口全无。
沈观远告诉《亚洲新闻台》,今时今日将客户引进门的不是这些星级榜单,而是来自泰国和菲律宾的“小美眉”网红。这些年轻女子在社媒上的粉丝量庞大。她们打卡的餐厅几乎都会生意大好。
他自己的餐厅就经常有泰国的“小美眉”网红来订位,她们点了食物却不吃而是拼命拍照。当厨师问她们食物味道如何时,她们会甜甜地笑说,整体体验让她们感到愉悦。
新加坡的星级餐厅告诉媒体,他们的客源有40%至60%来自外国游客,毕竟价格不低,新加坡食客只会选择在一生中特别重要的日子去那里用餐庆祝。
Unlisted Collection创办人卢立平觉得星级的价值,在于肯定食物质量,而不是让餐厅借机抬高价格,或视自己在业界“高人一等”。Unlisted Collection旗下目前运营四家囊获一星至三星的餐厅。
“星级只是质量的标杆,并不意味着能让你比那些没有星级的餐厅更有竞争优势。我认为顾客去餐厅是因为他们在那里能得到良好的服务和体验。星级的作用只是在告知潜在顾客‘嘿,可能值得一试’,仅此而已。我觉得把商业计划完全寄托在获得一两颗星上,通常是错误的。因为餐厅的运营,很多方面都与星级无关。”
(科普一下:米其林星的五项标准是:食材品质、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袒露的个性、是否物有所值以及餐饮水准的一致性。)
新加坡人减少外出用餐频率
根据 YouGov 在10月24日发布的调查结果,相比一年前,每三名新加坡人当中,就有一人减少了外出用餐的频率,主要原因是:价格太贵了,有65%受访者这么认为。
另外,有约九成受访者觉得,本地餐馆的价格在过去12个月变贵了。
不过,目前还是有39%的新加坡食客每星期外出用餐至少一次。在Z世代和千禧一代,这个比例更高达50%。
有趣的是,有65%受访者说他们虽然还是会外出用餐,却有意识地选择可以去较经济省钱的场所。收入较高的群体也这么反馈,他们会刻意减少去昂贵餐厅用餐。
难怪被评为一星长达10年的Rhubarb餐厅近期改变经营路线,开始经营价格较亲民的副牌 Encore by Rhubarb,还因此丢了原来的一星。
他们如今推出48新元的午间套餐和88新元的晚间套餐。味道还是“米其林”,价格却变得亲民,拓宽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