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给年长父母的家用减少了,是否意味着孝心的消失?

更新:
2022年07月25日 19:21
牵母亲的手
牵着年长父母的手。(商业时报)

家用中位数从500元降至480元

中央公积金局近日公布“退休养老与健康调查”(Retirement and Health Study)中有关年长者生活费的研究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

约七成年长者有亲友补贴生活费。

75岁及以上年长者中,有77%获得亲友给的生活费;65岁至74岁的年长者中,则有65%受到亲友的接济。

65%年长者有子女定期给生活费、4%收到配偶给的生活费、从其他家人如兄弟姐妹或朋友那里获得生活费则占8%。

有子女给生活费的年长者占比从前年开始下滑,他们获得的生活费数额有所减少,中位数从500元降至480元。

给家用示意图
示意图:给家用。(新明日报)

简而言之,孩子孝敬年长父母的钱从2020年开始减少。以中位数计算,下降幅度不大。

这项追踪调查自2014年展开,当局每两年跟进同一批新加坡人的情况。研究员通过问卷提出退休、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等各种问题,了解他们的退休与医疗需求。

前后共四轮的调查,子女孝敬父母的生活补贴在前三轮竟然保持在500元,第四轮,也就是2020至2021年微跌至480元,这显然是头两年冠病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项影响其实并不大。

公积金局指出,对本地年长者来说,除了公积金退休入息外,亲友给的家用也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给家用图表
(联合早报)

时任人力部长杨莉明2019年在国会答复一个书面询问时说,截至2018年12月,领取退休入息的公积金会员中,每月入息不到500元者占74%。这些年满65岁的会员都参加退休存款计划或终身入息计划,共约26万8000人。

所以,单靠一生积蓄,俗称“棺材本”养老并不容易。

新加坡人的晚年如何活得轻松自在,因阶层和家庭情况而异。

年长者生活费靠子女的孝敬是本地社会的传统,从2014年开始的四轮调查显示这个传统还维持得不错。

对父母而言,孩子每月多少有点孝敬,表示两代亲情还在,多一点少一点不是关键。

老夫老妻
老夫老妻。(海峡时报)

老人家太过跟数目斤斤计较,以为孩子收入高,就该给得多一点,这不是为难孩子而是为难自己。

年轻一代不奉养父母,父母有苦说不出,反而得靠政府或是社会组织的介入。但一旦有外来因素介入,两代关系往往变得更恶劣。

老年人普遍恐惧的一天就是被家人送去老人院,之后就像被丢出去家门的垃圾,难得见到孩子一面。年轻一代则像是卸下身上的负担,生活得更自由。

另一种情形是,当年长父母患上失智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再孝顺的孩子也会不堪折磨。把父母送去疗养院是最不得已的安排,就怕经济能力不足。

7月24日的《联合早报》周刊,专题报道一对“幸福”的空巢夫妻,懂得丰富晚年生活。

他们的子女在美国留学后就不回来,儿子是特许会计师,女儿当医生,两人都有稳定的专业,生活过得很好。同为88岁的老夫妻接受孩子不回来的选择,两老空巢日子转眼40载。

“幸福”的空巢夫妻
7月24日的《联合早报》周刊,专题报道一对“幸福”的空巢夫妻:陈炳炎(88岁)和太太许菲立(88岁)。(联合早报)

这对老夫妻通过参与义工服务,也当婚姻宣誓官,充实生活的内容,平日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排遣寂寞。

他们尊重孩子不回来的选择,但他们对孩子的“尊重”,其实更大的是一种无奈。

当越来越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工作时,他们都得做好孩子不回来的心理准备。

不过,孩子即使留在本地,对年老父母不闻不问,每个月三几百元的生活费也拿不出手,则老人家被遗弃的悲哀更甚于空巢。

两代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物理上的空间,而是感情上的空白。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