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成为大自然里的城市 为何容不下鱼缸和盆栽?

更新:
2021年08月27日 21:23
武吉巴督西5道第395A座顶楼停车场的盆栽
媒体报道武吉巴督居民在过去17年,自动自发在停车场顶楼开辟“花园”,盆栽多达2000多盆,然此举可以静悄悄存在17年,不碍着谁,不伤害谁,却经不起一纸诉状和一声下令,必须拆除。可喜的是,今天(8月27日)传来有关当局终于愿意酌情处理停车场花园事件的好消息,年长的居民们可以保留花园。(新明日报)

一切应有商有量

日前,媒体报道武吉巴督居民在过去17年,自动自发在停车场顶楼开辟“花园”,盆栽多达2000多盆,然此举可以静悄悄存在17年,不碍着谁,不伤害谁,却经不起一纸诉状和一声下令,必须拆除。

20210827-Bukit Batok plants wideangle.jpg
摆放在武吉巴督西5道第395A座多层停车场顶楼的物品和盆栽被当局下令移走。(慈母舰)

可喜的是,今天(8月27日)传来有关当局终于愿意酌情处理停车场花园事件,年长的居民们可以保留花园,这对于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互信又跨前了一步,“政府人”愿意听取民意也值得大大赞赏。

先前该区居民通知媒体,表示当局发现有人在停车场顶楼涉及非法种植,因此下令居民最迟在下个月12日,把所有摆放在武吉巴督西5道第395A座顶楼的物品和盆栽移走,否则当局强将其移除。

据了解,“告发”官府的居民主要是担心近来豪雨不断,唯恐盆栽积水,或导致伊蚊滋生,于是向有关当局反应情况。也许他们在“通报”时也没有想到当局试图以“一刀切”的处理方式。

之前媒体跟进报道前往现场时发现,自发照料盆栽的主要是附近年长居民,前来灌溉花园也成为他们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他们多年来也将感情和金钱依附在此,出钱出力买种子和花盆,并自认确保环境的整洁和安全,得知消息后内心非常不舍。

20210827-Bukit Batok plants.jpg
(新明日报)

笔者先前看见花园被下令移走的新闻第一反应是联想到2019年1月,淡滨尼组屋区底层单位屋主在门外楼梯装置鲤鱼鱼缸的新闻,尽管居民对鱼缸表示赞赏,创意使用空间,有关当局还是无视请愿在同年4月份将鱼缸拆除。

鱼缸其实是在2018年媒体曝光后引起有关当局注意,才遭逢“不测”。如果没有人注意,或许鱼缸到今天还存在。

20210827-fish tank no more.jpg
淡滨尼41街组屋一名一楼住户在自家门前梯级筑起约一米高的鱼缸,后来引起关注被勒令拆除。(海峡时报)

其实类似的事件时有所闻,今年一月万国埔组屋区的小花园也是这样,居民给椅子加了盖,可以在小花园内聊天,然而因不符合国家公园局标准,全部被令拆除。由于居民万分不舍,拆除过程中还引起不小风波,试图阻拦有关当局拆除,数位老人还伤心落泪,最后需要警方前来调解。

对于居民来说,他们都是附近居住的老人,平时喜欢到那里来和邻居聊天。尤其是他们当中很多是独居,凉亭成为邻里联络站;过年过节时,乐龄公寓居民很喜欢到这里,煮了食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欢聚。 

20210827-Buangkok Green.jpg
居民聚集在万国埔凉亭旁,阻拦当局人员拆除遮盖。市镇会也报了警。(新明日报)

到最后事情如何解决呢?市镇会并没有拆除凉亭,只是将其恢复原貌,把遮盖拿掉。恢复原貌的过程中,未经许可安装的结构将被去除,这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并增加座位。 市镇会力求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及舒适的休闲环境,让居民能在公园里寒暄交流。

建国超过半世纪,国民意识也和国家一起增长,情感也一样,越是熟悉的环境,越是愿意付出,并加之利用似乎是人之常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上述冲突和矛盾实属憾事,似乎小事一桩,新闻一报,设施一拆,谁也不记得谁了,但是伤的却是人民的感情。

今天政府大公无私执法,将公共和私人区域摆明处理,程序上是黑白分明,取得完全的快捷和便利管理,但是到底还是缺失人性化的考量和体恤。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建屋局或市镇会也并非完全的僵硬处理,适逢节日有居民在组屋区走廊自费布置时有所闻,也没有被下令拆除,媒体反而竞相报道。

20210827-corridor deco.jpg
农历新年期间,居民在组屋区走廊自费布置。(新明日报)

不久前还有年轻居民有创意在组屋区设置儿童书籍交换的角落,或者善心人士设置免费食品角落供有需要的居民享用,这些都是多么温馨的举动,值得鼓励的行为。

随着这类个案的增加,或许建屋局或有关当局有更灵活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说到底他们也许忘了,他们也只是人民的公仆,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一次次成功的伤了人民,还是老人家的心。

其实,从大处着想,“公器(地)私用”在普遍认知上,大部分人都不能赞同,你我都不例外。但是只要空间没有造成安全隐患,没有利用公共空间作商业用途,一切都应该有商有量,而不是一律以一刀切的方式解决掉。

长此以往,公与私分得如此分明,如此凌冽,我们会生生冷冷的杜绝任何一丝对周遭环境和人事物的观察、关注,甚至是关怀。最终换来的,将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理性、冷漠和理所当然自扫门前雪的国民性格,到哪天自己都因这种冷漠而不寒而栗的时候就已经太迟了。

如果换一个方式,或一种思维,或许上述的个案可以找到更圆满与和谐的解决方案,就像停车场的“花园”一样。

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靠亮丽的市容或美轮美奂的楼宇所能换来的,而是平常生活中和大环境中的人与物的无缝和有机的融合,官民之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是国民幸福感增加的核心要素。大家共勉之!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