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愿出手百万元购买转售组屋,是福不是祸

更新:
2021年02月08日 16:26
大巴窑组屋
近年来,百万元的转售组屋已经越来越不成为新闻了,市场人士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包括地点好、方位好、第一手屋主只住满五年或多一点,屋契还有90几年,诸如此类。(联合早报)

年轻世代对房子的看法不一样

疫情折腾一整年,不少人的工作都受了影响,好在全世界的病例好像慢慢减少了。不过回顾过去大半年,最有意思或者最令人不解的是,新加坡的房地产销售好像一点都没有受影响,私宅销售数字一直不错,连组屋的转售行情也很好。

上礼拜,新加坡房地产联合交易网SGX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1月份有2501间组屋转手,同比大增30.3%,至于转售价,更是连续七个月上升了。

1月份又有13间组屋转售价超过100万元。其中在碧山的Natura Loft五房式私人组屋卖了121万,是1月份最高的。

20210208-Bishan Natura Loft.jpg
位于碧山的Natura Loft五房式私人组屋。(海峡时报)
20210208-Bishan Natura Loft interior.jpg
32岁的黄敬言(译音,精算师)与妻子在2020年4月7日阻断措施施行当天,以107万元买下位于碧山的私人组屋(DBSS)怡然阁(Natura Loft)20楼高的120平方米单位。他说一百万元是个非常诱人的价格,因为新家还有90年的屋契,而且空间是他位于万国公寓万宝阁(Jewel@Buangkok)旧居的两倍,而且窗外的风景一样漂亮。(海峡时报)

非成熟组屋区最高价则是后港中心的一间双层公寓式组屋,卖88万8000元。根据分析师计算,成熟与非成熟组屋区的转售价,跟一年前相比,分别提高了6%和8.9%。

近年来,百万元的转售组屋已经越来越不成为新闻了,市场人士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包括地点好、方位好、第一手屋主只住满五年或多一点,屋契还有90几年,诸如此类。

有些人对百万元买组屋的现象感到忧虑,但我不这样看。

我们可以从百万元转售组屋看出深一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年轻世代对房子的看法已经非常不一样。

过去很多代人,买房子的目的就是住,被分配到组屋以后,就老老实实每个月供款下去,很少会想到要卖。当然因为从前住甘榜的人屋子都很差,能够有一天住进钢筋水泥不怕刮风暴雨的组屋,心安定很多,就不会去想太多,所以就算现在看起来,交通、买东西不是很方便,那时候的人也没有“换房子”那么任性的念头。

但国家经过五六十年发展,现在年轻一辈比起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好,很多年轻家庭是双薪,更富裕,经济持续发展,他们的工作也就更安稳,于是对房子的观念就不仅仅是遮风挡雨那么简单(也是落伍)了。

20210208-Pinnacle02.jpg
达士岭摩天组屋的四房式和五房式单位不断传出以百万元转售价易手。(海峡时报)

于是很多人看中地点好设计新的新组屋,宁愿高价买二手;另一边的卖家,则是住满五年最低期限,提出20%至30%甚至更高的价钱,转手一大笔现金入袋,开开心心提升到公寓去。

有不少年轻世代虽然夫妻收入不错,但还是愿意买转售组屋,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对组屋的看法不同。这些夫妇并没有因为富裕而非要住可以抬高身价的公寓不可。

  • 一个原因是想法务实,因为同样数十万上百万元,公寓可以提供的面积比组屋小太多,如果计划生养孩子,组屋的居住条件还是比较好的。
  • 是他们很清楚,现在组屋设计比起上一代好太多了,不仅更多样化,更有隐私,周围设施也不会比公寓差太多。最大差别就是没有游泳池、网球场、健身房,但组屋区的儿童游乐设施和运动设施其实比公寓还多。

花大钱买转售组屋的,还有一些就是卖掉公寓或其他私人房子,手中有大笔现金的人,舍得以高价买下条件优越、空间宽敞的组屋。对这些人来说,买组屋是非常务实的选择。

新加坡的组屋作为八成人口的栖身之所,几年前曾经被《亚洲周刊》誉为“在解决人民居住正义的问题上,成为世界政府管理学的重要范例”,呼吁香港政府学习新加坡。可惜香港政府终究没学到,年轻人的居住条件跟上一代相比,好像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终于为暴力革命埋下威力十足的种子。

20210208-HK.png
(互联网)

新加坡人相对幸运多了,这些年来,很多年轻世代仍然以住私人公寓为荣,但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富裕的年轻人不介意选择条件好的组屋。因为组屋再贵,还是比公寓便宜,同样三四十楼的一流风景,组屋和公寓的价钱恐怕要相差一倍。

当然,公寓比组屋的优越处,除了前面讲的那些,还有就是隐私比较好,一般居民成分没有那么复杂——这样说没有歧视,因为组屋是大众化住宅,的确是任何类型的人都可以住在你的左右上下。

但公寓如果同样是99年的,在使用年限上,其实就和组屋一样。组屋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楼层之间的隔音效果不如公寓。

20210208-flats.jpg
政府组屋和公寓通常建在同一区。(海峡时报)

好啦,瑕不掩瑜,一个空间比较宽敞的住房,其实可以在内部做很多事。无论种花养鱼、养宠物,或者经营自己的小事业、发展小兴趣,都有相对比较多的空间,要在公寓寻找同样空间,金钱代价就大得多了。

年轻人或年长者能在财力充裕的情况下,选择组屋,是件好事,这代表国人的观念更务实、不虚荣,也或许这其中有部分人其实是极简主义的信徒,只想把钱花在刀口上?

这种心态的变化,可能是天价转售组屋频频出现的原因,因为对以百万元买下公寓的人来说,下次脱手恐怕很难有多少获利空间。因此我假设他们是打算长期居住的。

我该说,这样的想法是对的,买到理想的居住空间,为什么要想着未来的获利呢,住得好就是最大的利益啊,该好好珍惜才对。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