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业不再是首选 中国年轻人争相“上岸”抢当公务员

更新:
2021年12月01日 22:41
私人企业不再是首选 中国年轻人争相“上岸”抢当公务员
中国今年的国考报考人数破纪录。(法新社)

铁饭碗

在中国,一个人进入体制内工作,打政府工,吃公家饭被称作“上岸”。

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官员转战商海,这种行为被称为“下海。

与之相对的,考上公职,进入体制内工作,因此就被称作“上岸”。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下海”到私人企业工作曾是不少年轻人毕业后的出路,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形态丕变,“上岸”反而成了一股潮流,越来越多青年才俊想考取公务员(35岁是国考的年龄顶限)。

《经济学人》今年5月的一篇文章很形象地形容了这种现象。

若是在10年前,进入跨国公司应该会是顶尖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志愿,因为这不但很酷,而且说明你有国际视野,还能周游世界。

如果是在五年前,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会争相加入阿里巴巴、腾讯或华为这类中国本土的科技巨头,因为该公司不但提供高薪,还有着自由思想的文化,同时似乎也更尊重年轻人。

如今,优秀的年轻人则会选择做官,或成为一名公务员。

考取公务员已成为时下不少年轻人的第一志愿。(微博)

报考公务员人数破纪录

中国国考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报考人数说明了这种趋势。

据中新社报道,今年一共有212万人报考中国国考,首次突破200万门槛,比去年的158万多了35%。

相较之下,2009年的报考人数是105万,2003年则是12万5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释出的国家公务员岗位只有3万1200个,考上的机会是68分之一,人们想上岸还不一定上得了。

除了透过国考成为国家公仆,事实上还有更多人参加了地方政府所开办的公务员考试。据《南华早报》报道,今年参与地方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高达900万人,且多为新近毕业生。

另外《第一财经》也报道,北京大学官方发布的《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该校有超过75%的毕业生最后进入了体制工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

除了中国本地大学的毕业生,一些留学海外的海归精英也开始以加入公职体系为目标。

报考公职已成新潮流。(视觉中国)

私企逐渐失去吸引力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恶化,加上当地社会迈入老龄化,不少年轻人争相“上岸”。对他们而言,在经济和社会氛围有所转变下,公务员工作相对稳定和有保障。

北京当局近来对私人企业加大力度的监管行动,进一步降低了后者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据《南华早报》报道,一所广东著名大学的部分毕业生就拒绝了华为和腾讯等公司开出的高达40万元(人民币,下同,8万5600新元)年薪,转而接下网络警察的工作。

此外,尽管中国国内科技巨头提供诱人的高新,但员工在35岁或40岁失业的可能性不小,所谓的“996”工作时间表(即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也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阿里巴巴等顶尖私企对新近毕业生的吸引力正逐渐褪色。(路透社)

事实上,中国公务员的薪资待遇也越来越接近顶尖私企的水平。

在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这类发达地区,一个乡镇一级单位的初级公务员年薪可达到16万元,深圳的一名主任科员则可领取超过30万元的年薪。

公务员的退休福利亦比私人企业来得优渥。

虽然暂时比不上顶尖私企的薪资水平,但公务员的工资相对其他私企员工来说还算是不错的,而且增长幅度更快。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当地”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年薪为9万501元,比2018年增长9.8%,”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年薪则是5万3604元,比上一年增长8.1%。

也有一些分析指出,始于2012年的反腐败运动改变了人们对官场的看法,让不少瞧不起公务员工作的年轻人转向捧上铁饭碗。

商业活动近年受国际和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公务员待遇提升,以及人们求稳的心态,都让抢“上岸”吃公家饭成了时下年轻人踏入社会的第一选项。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