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全球变暖困难重重,转用绿色能源考验各国勇气

更新:
2022年07月29日 20:06
天太热了
天气太炎热,上海街头一名女士拿出小风扇降温。(路透社)

别只是complain天气热

上周末刚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也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节气。

过去几周,报章也已频频报道北半球出现异常炎热的天气。在美国,有28州发出高温预警,影响超过1亿人口。

玩水
美国波士顿的小朋友们都跑到公园里嬉水降温。(路透社)

英国则发出有史以来第一个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温可创有记录以来历史新高,突破40摄氏度。欧洲多地,包括法国、西班牙、希腊也传出由热浪引发的森林野火,导致数以万计人们被迫撤离家园。

在中国,多个地区从新疆到上海的气温,都连续几天处在37至40摄氏度的范围。

独特降温法
中国大妈们的独特降温避免晒黑的方式。(法新社)

气象专家均表示,随着气候变迁加剧,全球的气候将越变越极端,高温天气有可能持续恶化,且持续更长时间。

热浪来袭,人们用电需求自然会增加,但今年用电需求却碰上了能源供应短缺的问题。今年2月爆发的乌克兰战争在全球引发了一波骨牌效应。

首当其冲的是欧洲国家,尤其是工业大国德国。能源供给的短缺使欧元区六月份整体的通货膨胀飙升至 8.6%,其中能源价格上涨了近42%。

最担忧冬季的来临

可是,大家最担忧的不是夏天,而是即将来临的冬季。

欧洲国家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从多方面着手想方设法稳住能源价格,保民生也保经济。

首先,欧洲国家不得不进口美国更昂贵的液化天气,并同时加快液化天然气储备的设施。

其次,欧洲领袖在多个场合向美国、中东国家喊话,希望这些石油及天然气大生产国增产,或是增加对欧洲的出口来填补俄罗斯天然气大口缺。

最后,部分欧洲国家也以 “能源安全” 为由,重启了一直被视为最肮脏的煤炭发电。

用来发电的煤炭
工人用铲子将用于发电的煤炭从货车上卸载。(路透社)

政治领袖的两大难题:能源+通胀

能源荒也直接影响了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国。

虽然最新的数据显示,能源价格已开始从高点回落,但仍处于近几年的高位。对政治领袖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应付包括能源问题在内的整体通胀问题。

最新民调显示,拜登政府的支持率从当选时的55%跌至目前的36%。

在通胀创40年新高之际,拜登总统出访了中东,并与沙地阿拉伯王储会面。虽然会面并没有换来任何增产的承诺,但拜登此行还是凸显了在能源危机下,人权问题、环境问题都得先放一边。

拜登前往沙特阿拉伯
美国总统拜登(左)7月16日前往沙特阿拉伯出席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会议,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王子“碰拳”。 (欧新社)

拜登上任的时候,承诺在任期内会推动重建美好未来方案( Build Back Better Plan),大刀阔斧地投入绿化基建工程及绿化政策,实现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承诺。一年多过去了,丝毫看不到这些计划通过的希望。

另一方面,中国虽然不受通胀影响,但近期绿色和平国际环保组织称,中国今年第一季批准了8.63兆瓦燃煤发电厂建设,规模达到2021年全年数字的一半。

中国增产的动机或许和其他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但也反映了在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及绿化目标之间,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优先处理眼下直接影响民生民意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的确,绿色能源所需要的投入巨大,成效也不比传统燃煤或天然气发电来得快。但各国政府仍需把眼光放远,不能因为眼前的便利,牺牲下一代的福祉。

过去及现在所享有的便宜电源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现实。

德国的风力发电厂
德国的风力发电厂。(法新社)

新加坡致力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回头看新加坡,我还是挺欣慰政府与业界近期做出一些努力。

今年6月,新加坡宣布将从老挝进口水能发电。虽然初步计划只是进口100MW的电量,占新加坡高峰用电量的1.5%,且从环境的角度,水坝的建设也是对当地的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但从碳减排的角度来说这个消息还是令人鼓舞的。

同时,新加坡也计划通过一条4200公里的高压海底电缆从澳大利亚进口太阳能,工程完成后预计能应付新加坡用电的15%。

7月15日,吉宝集团也宣布将在裕廊岛进行试点计划,在岛周围的临近海域建设浮动太阳能板。这是继在蓄水池上搭建太阳能板后的另一个新尝试。

这一系列的供给举措与新加坡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方向一致,包括从海外进口清洁能源,以及实现本地太阳能发电最大化

新加坡的太阳能光板
新加坡在全岛多处都装置了太阳能光伏板来协助发电。(海峡时报)

在能源需求方面,新加坡政府、企业及人民也正逐步做出改变,包括加强公共交通网络,清洁能源车充电站的建设,以及绿色建筑等。

今年的夏季还有一个月左右。每一年,尤其是夏季和冬季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一则则有关极端气候的影响,信息量多到好像极端气候已经是不足为奇了。

然而,气候专家却依然不厌其烦地发声,希望各国政府不要逃避气候变化的问题,拿出政治勇气履行自己做出的气候承诺。但忠言总是逆耳的,能听进去并付诸行动的,有多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各国政府在应对能源供应短缺的当务之急的同时,不要偏离长远的目标,坚守在这条艰难却又必须行走的能源转型之路。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