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霸凌事件 首先请控制情绪
愤怒可以理解,但不能解决问题
校园霸凌事件近两年来似乎接二连三在媒体曝光,最近又添了一桩。
康林小学(Sengkang Green Primary School)一名三年级女生的母亲向学校举报,女儿遭同学霸凌后,就接连接到三名涉事男同学发脏话和恐吓语音短信骚扰,女儿也因事件暂时休学,接受心理医生辅导。
这起事件在女儿的母亲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指控后,在网上掀起热议,主流媒体也相继追踪报道,其中一个原因是其中一名涉事男生发给女生母亲的语音当中,竟包括死亡威胁,恫言“我要把你和你女儿切成块”、“在学校了结她的生命”。
这里必须声明,无论什么年纪,对人发出死亡威胁都是非常严重的行为,须严正对待,九岁孩子对一名成人发出死亡威胁,更是匪夷所思。
校方得知后立即对发出威胁的男生施予停课处分,且因女生家长已就死亡威胁报警,承诺在警方完成调查后,进一步审查再采取额外纪律处分。
由于指控的严重性,教育部决定在社交媒体公开包括以上细节在内的事件始末,主流媒体已经全盘报道,这里不再赘述。
令人比较讶异的,可能是细节的详细程度,包括受影响女生和涉事男同学其实4月和7月起过冲突、为什么起冲突、涉事男同学如何向女生的母亲发出死亡威胁、7月底和8月初的另外两起事故,以及校方在每件事情发生后几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教育部都一一列明。
这个做法给人的感觉是:把细节和盘托出,让看官自己下定论。
类似事件发生时,家长在网上发表指控的时候,往往强调孩子如何深受其害、自己身为家长多么无助、有关当局冷漠以待等等。
网民看到这类事件,大多数会产生代入感,义愤填膺之下,建议受害者家长如何伸冤,甚至报复,不少人也会谈起自己过去的经历,痛骂施暴者。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类反应,父母因子女被欺负感到心疼、人们对施暴者产生同仇敌忾之心,都是人之常情。
问题是,这些都是情绪化的反应:父母心疼孩子受到伤害,忽略了孩子也可能促成争端;网民因霸凌事件感到愤怒,却没意识到自己愤激的留言其实让在网上踢爆事件的父母感觉受到认同,更坚信自己的立场。
结果,当真相赤裸裸地在所有人面前还原时,若披露出受害者其实也当过加害者,恐怕也没什么光彩。
霸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必要教导孩子如何应付霸凌行为,除了让他们在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保护自己,也是因为孩子们毕业后出社会工作,同样可能遭遇霸凌。
但无论是要解决霸凌问题,还是教导孩子应对霸凌行为,作为家长、成年人,我们第一件要做的,或许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不让情绪影响思考和判断能力之外,也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榜样,如何赋予他们克服问题、处理危机的能力,关键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