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龄化社会挑战多样化 我们准备好了吗?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新加坡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这已是毋庸置疑。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多领域挑战,有可预测性,也有未知的变数。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7月7日在护士优异奖颁奖典礼上说,卫生部准备重塑并扩大社区护理、长期护理,以及纾缓疗护护士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社区中更好地满足年长病患的复杂需求。
他指出,社区护理需求激增给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医院内需求更复杂、患有多重疾病的年长病患日益增多,正驱动医疗体系转型。
其中一个做法是把更多护理服务从医院转移至社区,包括加强预防性护理和出院后持续照护。
社区护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更早期的发现健康问题
更简单的预防措施
更靠近的护理服务
更早期的发现健康问题
更简单的预防措施
更靠近的护理服务
王乙康说,医疗劳动力转型是卫生部未来几年的优先任务。
把护士带入社区
针对护士的劳动力转型,当局决定专注于医院以外的社区护理岗位,重点重塑社区护理、长期护理,以及纾缓疗护(palliative care)护士的工作。
配合“乐龄SG”计划,我国已设立超过220个活跃乐龄中心,其中九成以上设有社区健保服务站(Community Health Posts),由护士每周值守。
王乙康说,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些服务站,为年长者提供预防和持续护理,让护士成为居民慢性病、预防性健康需求,或出现新症状时的首个联系点。
问题是,社会大众当中又有多少人认识这类深入民间的老年护理服务的存在?
政府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导工作,让社区健保服务站成为组屋区内一项焦点服务。
让健康成为生活常态
社会老龄化,老年人本身也必须提高健康意识。组屋区设备齐全,健身角落就算不在楼下,走几步,转个角就是。
菜园式的园地是组屋区的一道风景线。要种花种草,喜欢甘榜生活情趣的人,也可以再这里发挥他们的所长。
组屋区内的咖啡店也成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地方,偶尔晚上在咖啡店跟三几邻居好友喝啤酒聊天,可增添退休生活的情趣。但不幸的是,把政府派发的钱当酒钱,老人喝酒闹事,已很常见。
老人养成酗酒的习惯,喝坏了健康,給自己和家人添麻烦,也增加了国家医疗和护理需求的压力。
因此,在社区内推广老人的健康意识才是建设快乐老人社会的第一关。
关注独居老人
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7月7日发布的2025年《家庭趋势报告》,去年的独居年长居民人数,对比2014年的4万2100人,十年增加超过一倍。
本地居民住户中,65岁及以上年长居民过去10年大幅度增加,从2014年的46万6300人,增至去年的76万7900人。
在65岁及以上年长者中,独居年长居民占约11.4%。
膝下无子女,与老伴同住的年长者,从2014年的11万零900人,增至去年的20万8600人,增加近九成,占65岁及以上年长居民的约27.2%。
年长居民由于独居或是两老独守空巢,而卖掉大屋换小屋,抓住一些现金养老的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最怕的是,他们也可能成为诈骗集团觊觎下手的目标。
侧重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7月7日发表的人力部《全面劳动力报告》中也引述了国家福利理事会2024年《生活质量调查》的数据。
65岁及以上年长居民中,62%对家庭给予他们的支持感到满意;对自己与家人关系感到满意的年长者则占62.3%。
整体而言,“本地居民对家庭支持和家庭关系感到满意的比率,分别为55.7%和60.6%”。
这看来是个可喜的现象,但深看一层,却让人感觉到其中的隐忧,家庭关系对任何年龄层都是最重要的,有关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向老龄社会迈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目标也是策略。是政府的挑战,也是个人与家庭的责任。
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