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一个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孤独 还是选择远离人群的兀自凋敝?

孤独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又能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结点?(海峡时报)
孤独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又能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结点?(海峡时报)

不关乎婚姻状况或单身与否

近年来,孤独作为社会课题,无论是在书籍或影视作品都频繁出现。

孤独很吊诡地进入公共视野,成为社会大众讨论、分享、思考和叩问的生命状态;甚至带着“来看看大家能怎么更好的孤独,孤独也是很时尚,很酷的终极追求” 的态势和基调。

(海峡时报)
(海峡时报)

尤其是当孤独死亡在本地和世界各地越来越频繁被发现之际,我们必须接受孤独生活作为一种选择已成为常态。孤独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又能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结点?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弗洛拉·察波夫斯基在撰写《人类需要孤独:独处如何让你更快乐》时提出,关于独处、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在我们的屏幕、书架和手机上已经被部落格到最近爆红的抖音占据太多的空间,现在正是(寻求)独处的最佳时机。

我们来看看在不孤独的世界里,大家怎么重新定义、拥抱和赞美孤独。

独孤的深刻探讨和重新定义

2023年的电影《新活日常》(Perfect Days,又译为《我的完美日常》)是德国导演文温德斯(Wim Wenders)的作品。

役所广司(左)与中野有纱在《新活日常》中有对手戏。(The Projector/Master Mind Limited)
役所广司(左)与中野有纱在《新活日常》中有对手戏。(The Projector/Master Mind Limited)

男主角是康城影帝役所广司,这名日本资深演员在戏中扮演一名东京的厕所清洁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孤独中度过,平静而恬淡。他的生活日常是为植物浇水、沉思、听音乐和阅读。

随着情节的发展,更多的角色被引入,也揭开男主角的神秘面纱。然则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主角在生活中的主导性,以及每个流逝时光的完美和完整性,静止的画面深深触动观众渴望孤独的心弦。

关于孤独主题的书籍近年频频面世,还有几本正在筹备中。将在今年内出版的自助指南级别书籍分别为:《孤独的快乐:如何在一个连接过度的世界中与自己重新联系》(The Joy of Solitude: How to Reconnect with Yourself in an Overconnected World )和《独自睡觉的快乐》(The Joy of Sleeping Alone)。

英国女作家艾玛·甘农的小说《一个人的餐桌》(Table For One)备受期待,将在今年出版。她以非虚构类书籍质疑传统的成功和生产力观念而声名鹊起,并积极倡导“慢生活”。她通过作品重新审视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通过爱情故事描写一位年轻女性通过独处,而不是与伴侣在一起的过程中寻找快乐。

疫情期间,一名女子独自用餐。(联合早报)
疫情期间,一名女子独自用餐。(联合早报)

2021年出版的德文畅销书《孤独生活的反思》( Alone: Reflections on Solitary Living) 的英译版将在今年出版。作者丹尼尔·施赖伯和许多探讨孤独主题的作者一样,在受传统观念困扰中提出深刻质疑。该书探讨孤独(loneliness)独处(solitude)之间的区别,质疑独居是一种耻辱还是通往幸福的途径。

丹尼尔将个人经历与哲学和社会学见解相结合,最终认为独处可以是一种积极而丰富的体验,同时也肯定友谊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他质疑为什么在一个重视个人主义的社会中,独居却往往被视为消极的。

孤独和独处的细微差别还在于,孤独是消极体验,而独处或独居属于潜在积极状态,指出后者可以成为自我发现和个人成长的源泉。

(商业时报)
(商业时报)

疫情的后遗孤独症

疫情后,病理的症状消失,但是一种内心状态的症状却久久氤氲不去,因此出现“孤独流行病 ”这次词汇,是由时任美国卫生总监的维韦克·穆尔西(Vivek Murthy)在2023年所构想。

然而,上述一波关于孤独主题的书籍还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察波夫斯基表示“作品带来对孤独的敏锐观察和有用的提示,不但消除孤独的污名,而且还为孤独的好处和乐趣进行辩护。”

《孤独的乐趣》(The Joy of Solitude)作者罗伯特·科普兰(Robert Coplan)是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他说:“人们在疫情后对孤独的关注度非常高,这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人们担心孤独的影响,导致独居最终背上负面的名声,可说是得不偿失。”

毕竟主动的独居并不代表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完全是两码事。

学会独处也是生命的一堂课。(海峡时报)
学会独处也是生命的一堂课。(海峡时报)

《一个人的餐桌》作者甘农说,疫情期间的极端情况导致我们与所有亲人关在一起,或者几个月不与人接触,这从而让我们作好了准备,能够“就与世隔绝和快乐的独处时间之间的区别进行细致的对话”。

某种程度的孤独是自我救赎

笔者认为,某种程度孤独是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将自己从过多的家庭责任、过大的社会期望、以及铺天盖地的网络世界爪牙 “拯救”回来,有意识找到自我平衡的方式。

虽然单身往往等同于孤独或独居,但其实孤独与否不关乎婚姻状况或单身与否,而是一个人与自己独处的理想心灵状态。

孤独或独居不用高度歌颂,也无需悲观应对,找到一个适合自处,与自己和世界和谐、和平共处的持久方式才是正道。

小时候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玩得很快乐很自在。(海峡时报)
小时候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玩得很快乐很自在。(海峡时报)

人其实生来死去都是孤独一程,生死两茫茫之间的角色扮演、人际交汇和忧喜祸福与共,就是一个个独特的人性修炼场域和历练。

而从社会的层面,尊重每位个体的选择之余,更要敏锐呼应这样日益有市场的群众心态,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链,例如衣食住行和保健的服务,这才是真正迎接未来“孤独大军”的理性、冷静和客观思维。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