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一个感叹号分量太单薄? 网络时代中文标点符号的滥用令人感叹

感叹号一般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抒发。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号的运用似乎越来越“盛行”,几乎无处不见。(Pixabay)
感叹号一般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抒发。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号的运用似乎越来越“盛行”,几乎无处不见。(Pixabay)

另类“叹三声”

朋友日前介绍我认识一位补习中心负责人,对方是个新移民,嫁给新加坡人。

她向我了解“驻校作家”一事,我虽然曾经受邀到多所学校讲课,但主讲的多数是跟新闻写作相关的课题。

由于我不是“驻校作家”,因此,无法给她正确的答案。

她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有学生反馈说,有个“驻校作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好像很有问题,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是感叹号。这个作家说话,也有点口吃,她不太明白这“驻校作家”是如何选出来的。

她没透露对方的名字,我也没问。

在这个emoji当道、感叹号“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文标点符号的学问值得学生们好好学习。(联合早报)
在这个emoji当道、感叹号“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文标点符号的学问值得学生们好好学习。(联合早报)

现代人感情太丰富? 动辄“一叹三连”

不过,对中文标点符号的用法,我也发现本地很多“文人”的确不够敏感,使用不当者,大有人在。

尤其是感叹号的使用,更是令人“感叹”!

或许现代的人,感情丰富,容易冲动与兴奋,动不动便禁不住要感叹一番。甚至一个感叹号不够用,还一连用上三个!!!

感叹号,又称为叹号或者感情号,主要用在感叹句的句末,一般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抒发。所要表达的感情包含了:赞颂、喜悦、愤怒、叹息、惊讶、伤悼等等。无论是喜怒哀乐,爱恨疼憎,只要具备强烈的感情,很多人都会在句尾用上感叹号,那是无可厚非的。

除此,带有命令、祈求、盼望等口吻的句末,也离不开感叹号。

最常派上用场的是一些感叹词,例如:唉! 啊! 哦!呀!还有敬语如:恭喜!恭喜!好多人也喜欢用上感叹号。

另有一类称为“呼语句”,例如:同学们!要好好地听父母的话。“同学们”是呼语,加上感叹号,可使语气加强,引起对方的注意。

社会越进步 感叹号越“盛行”

以我过去40多年来,在报馆服务,从采访到编辑;从审稿、阅读与写稿的经验来看,社会越进步,感叹号的运用似乎越来越“盛行”。

是因为人类的感情越来越强烈饱满吗?还是人类的精神越来越紧张急躁?

抑或是在太平盛世里,没见过大风大浪,因此动辄步步“惊心”,样样“惊叹”?

凡事皆“百年一遇”,凡事皆“有史以来”,怎不叫感叹号“不胫而走”,成了当红的标点符号!

尤其是社交媒体例如脸书,感叹号更是无处不见。

庆贺朋友生日,兴奋无比,十之八九的“生日快乐!”都是感叹号,这其实也没有对错之分,唯有区区在下“处变不惊”,喜欢用上“句号”,心平气和为朋友一年一度的生日,划上美满的句点。

全篇文稿,感叹号为数不少,这是否跟写作者的水平相关?

我不是语文权威,更非标点符号运用专家,没资格引经据典或是大抛书袋加以置评。

在书面或者比较严肃的文章,或是公函里,以及新闻报道上,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连环”感叹号。(海峡时报)
在书面或者比较严肃的文章,或是公函里,以及新闻报道上,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连环”感叹号。(海峡时报)

不过,我翻阅了不少名家巨著,发现名家所用的感叹号少之又少。这或许是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阅历不同,致使感情的抒发也不同吧。

感叹号代表 “强烈饱满”的感情 ,似乎是不可置疑的,在书面上或许没有特别的感受,可一旦换成说话的人站在你面前,如果句号是表示正常的语速,那么,感叹号就代表了这个人在朝你“咆哮惊呼”?还是“赞叹不已”?抑或“义愤填膺”?

总之,那绝对不会是一种心平气和、春风拂脸的感觉,而是犹如秋风扑面,肃杀心寒。

更有人感叹号连用,有时还用上不止三个,这是不合规范的用法,尤其是在书面或者比较严肃的文章,或是公函里,以及新闻报道上,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连环”感叹号。

此外,常见有人写文章、报道新闻,以及在社媒上发贴,几乎每个段落末端都用上感叹号。更有人将感叹号和问号连用,这种“又惊又奇”的情绪变化,确实令人难以理解,无法捉摸。

或许,人生变化无常,不得不令人惊叹连连、感叹万千吧!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