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难道“没法度”? 假冒官员行骗罪名应该罪加一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际诈骗活动越来越猖獗,并没有因为各国加强防诈机制和执法而有所收敛,反而公然挑战各国的司法和执法当局,令人深恶痛绝。
我们却又看不到恶魔的真实面目,只能恨得牙痒痒。
在诈骗集团和诈骗分子面前,我们真的“没法度”吗?
对付毒贩,新加坡实施死刑和鞭刑的严刑峻法已发挥很大的阻吓力度,边境是反毒战争一道守护的前线。然而,防诈防骗却没有边境可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防线,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诈骗圈套攻击。
更可怕的是,我们有时也难免不小心,把一些假装成好空头的诈骗钓鱼信息转发給亲人好友,无形中帮了坏人一把。
可恶的骗子让人恨得牙痒痒
任何诈骗分子都叫人痛恨,也许他只是一个小喽啰,我们都恨不得剥他的皮。
执法当局之前公布两名涉嫌参与跨国诈骗和洗钱活动的新加坡籍男子,从泰国和柬埔寨被遣送回国后已被警方逮捕。
面对法律制裁的时候,不少人都想看看诈骗分子长得一副什么“贼样”,只可惜当他们一抵境遭扣押时,都戴上口罩。他们今天(11月13日)已被控上法庭。
新加坡警察部队发文告说,首名男子是在泰国皇家警察在曼谷的一次突击搜查中被逮捕,他疑是缅甸跨国诈骗团伙的成员,这个团伙涉嫌冒充政府官员诈骗新加坡人。初步调查显示,男子曾在缅甸诈骗中心从事行政工作。当诈骗中心被缅甸政府突击搜查后,他逃往泰国。
除了涉嫌参与海外诈骗团伙,他也涉嫌将在新加坡的个人银行账户交给犯罪团伙,用来转移可疑资金。
第二名男子则涉嫌参与一个在柬埔寨巴韦市进行电信诈骗的跨国诈骗团伙,遭柬埔寨国家警察逮捕。初步调查显示,他疑似在团伙中担任翻译。他的新加坡银行账户疑似也被用来接收诈骗的非法资金。
严刑峻法骗子还不够怕?
新加坡国会日前三读通过《刑事法(杂项修正)法案》,诈骗相关罪犯今后将面临更重刑罚,包括鞭刑。其中,提供SIM卡或Singpass资料给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的人,一旦定罪,可被判最多12下鞭刑。
根据法案,诈骗罪犯、团伙成员,以及招募者,将面对最长五年到最长10年不等的刑期,以及至少六下、最多24下的强制鞭刑。
新加坡警察部队11月12日发文告说,警方展开全岛反诈骗执法行动,调查了147人并冻结180个银行户头,涉案数额高达48万6000元。
小心这堆冒充政府官员的骗子
反诈骗指挥处(Anti Scam Command)和七大警署的执法人员,在9月29日到10月24日针对冒充政府官员、投资、求职等各类型诈骗案,展开为期三周的全岛执法行动。
这几种诈骗类型所涉的数额,是今年上半年最高五大诈骗类型。
警方指出,冒充政府官员诈骗案在今年上半年几乎增加了两倍,从2024年同期的589起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762起案件,增幅达199.2%。这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也增加了88.3%,从2024年同期的约6720万新元增加到2025年上半年的约1亿2650万新元。
诈骗分子“偏爱”新加坡政府部门,一来是看中新加坡人对政府部门有很高的信任度;二来,政府给人民的种种福利、津贴,以及各类名堂的基金很容易可被利用来钻空档,当诈骗的鱼饵。所以,尽管政府加强防诈的公众教育,冒充政府官员诈骗案仍旧直线上升。
诈骗罪行中,冒充政府官员的罪行,也同时腐蚀了人们对政府机构的信心,因此,假冒官员和公务员的罪名是否应该罪加一等,且待我们的司法机构的诠释。
我们相信新加坡的司法公正,也希望新加坡能继续维护治安良好,执法严明有效的形象。
既然“魔高一丈”,反诈骗也就该多管齐下:罚款、坐牢、鞭刑,让诈骗分子身败名裂,对诈骗团伙和任何参与者绝对不能手软。
我国的反诈骗战争进入另一个阶段,个人防诈骗意识仍是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