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达曼总统给全球出了一道难题:大国学习“小国心态” 难矣哉!
新加坡是小国心态,大国思维
在人工智能崛起和全球贸易与投资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大国应学习“小国心态”,及早行动,为劳动队伍和社会做好转型准备。这是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的警世之言。
他说,小国之所以在这方面具备韧性,除了因为体量小,还因为“我们没有安于现状的空间”。
10月16日,尚达曼在坐落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出席“全球经济辩论:在变动中的全球格局中制定经济政策”论坛时说,瑞典、哥斯达黎加、智利和新加坡等小国展现相同特质,在危机降临前就采取行动,帮助劳动队伍应对技术和竞争的冲击。
“瑞典有九成的失业工人在一年内重新就业。这并非魔术,也不是什么新经济公式,而是积极行动的结果。”
尚达曼不客气地指出,大国若继续安于现状,将在人工智能浪潮和全球贸易与投资充斥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丧失适应力;反之,若能如小国般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调整政策,则能化挑战为机遇。
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中美生产回流到美国和中国本土的双重打击,将影响东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增长。
但不论中等国家或小国都有在危机中探索新出路的能力,可在美国关税举措重塑贸易格局之际积极行动,共同重塑世界贸易。
尚达曼为全球的经济动向把脉,提出治病良方。
以小国总统的身份,尚达曼的讲话,言外之意是,其他大国和中等国家应该向新加坡看齐,但他没有以新加坡作为例子。
人口不足1000万的国家才有“资格”当小国,600万人口,而公民仅占300多万的新加坡是小国中的小国。
以小国国家领导的身份,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本营“教育”大中国家,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底气。
总统尚达曼还算客气,以欧洲小国瑞典为例,说明什么是“小国心态”,而不是把新加坡当作一个范例,但是我们听到他的潜台词是,新加坡也可以为大中小国家之师。
尚达曼批评,美国正逐渐退出开放市场与国际合作的领导角色,战后建立的多边秩序如今已难以重现,世界格局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秩序转变的过渡期既不会迅速或顺利,也无法确保各国之间的共同繁荣与经济安全,但它凸显了重振多边主义和发展新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否则世界将面临“漫长而混乱的全球领导真空期,陷入持续恶化的失序局面”。
尚达曼所强调的正是新加坡的外交立场,新加坡在超级大国的激烈竞争中不选边站,却必须明确表达我国的大原则,基本立场。
尚达曼指出,要避免这个局面,各国不仅要重振多边合作体系,也必须在国内推行更有力的就业政策,让技能培训与匹配成为公共政策核心。
尚达曼最后还是说到了重点,“让技能培训与匹配成为公共政策核心”正是新加坡在作的努力,是新加坡应付危机的经验之谈。
无论经济体、人口都比新加坡大得多的国家是否愿意向新加坡取经,首先还得放下大国心态。
然而,新加坡也不能以成功范例自居,我们一直是边走边学习。
世界局势一日不明朗,新加坡就得一日战战兢兢。我们用小国心态,大国思维,应付百年危机与挑战。
大国放不下大国心态,却得用小国思维,假设它们是小国的话,要如何在目前的困境中突围。
各国都采取“小国心态”,就能和平共存、相安无事吗?
尚达曼给大多数国家出了一个世纪难题,美国肯定听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