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孤独死”事件越来越常见 会否是死亡教育缺失而亮起的警示灯?

居住在新加坡的大部分临终病患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住家环境中走完最后一程。
居住在新加坡的大部分临终病患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住家环境中走完最后一程。(联合早报)

死亡素养不足

我们庆生,不庆死;我们热烈迎生(新生命),却往往在孤寂,甚至是极大恐惧失措中走向生命的终结。

死亡——犹如不曾彩排的单程旅程,绝决而悲怆。

或许面对死亡可以有另一种态度?

或者换一种更坦然,更有备而来的情绪,来面对生死的大自然定律?

日前,新加坡慈怀理事会发布的研究,正反映出本地死亡教育或哀伤教育的缺失,正有待各方面多多谈论、思考和加强。

“我想在离开人世前先好好活着”。
“我想在离开人世前先好好活着”。(取自新加坡慈怀理事会Instagram)

数据显示,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公众知道怎样照护临终者。不足三分之一公众知道怎么运用医疗体系照护临终者,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了解居家临终的相关法规。

根据理事会的数据,新加坡死亡素养(Death literacy)指数为5.66。这在在揭示临终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口,对于家庭、社会和照护体系影响深远,不容忽视。

深入阅读

死亡素养或是死亡职能,被定义为一种知识和技能,使人能了解和采取生命终结时的照护方案。

一般认为,如果不曾讨论死亡议题,一旦遇到亲人离世,就不可能应对事件帶來的冲击,这也正是将死亡议题正常化的目的。

新加坡已经有很完善和多元的架构,临终护理服务除了有专门的临终医院,各大医院和疗养院都设置部门,有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服务。
新加坡已经有很完善和多元的架构,临终护理服务除了有专门的临终医院,各大医院和疗养院都设置部门,有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海峡时报)

不可否认,在亚洲社会,甚至在经济发达的新加坡,公开讨论死亡还是不容易被接受,在亲人之间更是难于启齿。

大多数人抱持的态度是:死就死,到时候就知道怎么办。

然而,死亡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到,或者以什么形式出现,甚或是死亡(因患病而失去自理能力)的过程不是一瞬间,而是漫长且痛苦。

观念的改变需要过程,如果不开启改变的模式,死亡始终是个生命的盲盒,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盲盒。

(示意图)死亡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到,或者以什么形式出现。
(示意图)死亡最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到,或者以什么形式出现。(海峡时报)

有鉴于此,慈怀理事会将于2026年前推出计划,让家庭医生接受治疗培训,提升他们对患者的临终关怀能力。

目前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护理提供者,将可通过“社区慈怀疗护网络”(Community Palliative Care Network,简称ComPaC),直接联系慈怀疗护专员,加强病患与医生之间的沟通。

尤其是新加坡社会逐渐老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很快将超过五分之一。笔者相信相应的教育可能更适合在年长年龄层开展或普及化。慈怀理事会的调查数据来自对1000名国人的评估。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临终关怀受惠者

如果检视我国的临终服务,新加坡已经有很完善和多元的架构,临终护理服务除了有专门的临终医院,各大医院和疗养院都设置部门,有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服务。

事实上,本地大部分临终病患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住家环境中走完最后一程。

深入阅读

数据显示,在医院过世的病患比率已从2022年至2023年的62.5%,降至2024年的59.8%。

换句话说,有更多病患有条件在家中离世。

今年2月底癌症离世的先母就在离开医院那一刻,在家中护疗两个月到生命终结。

作者握着母亲的手。
作者握着母亲的手。(作者提供)

这个决定主要来自 HCA 慈怀护理给予的支援。它不仅是新加坡首家独立且专注于提供慈怀疗护的机构,更是国内最大的居家慈怀疗护服务提供者。

这也是笔者第一次体验家人在家中病逝,过往都是在医院,感受非常不一样。

死亡,忽然变得很亲密,也很直接,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恐惧。

就在我必须压抑眼泪,镇定地拨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来鉴定先母已死亡,我知道我已经永远失去我最爱的母亲。那一刻,死亡并不是医院的事,而是家人的事。

首先能满足先母的要求,其二是HCA态度专业,更是细心入微的兑现对病患的承诺,教人欣慰和感激。

在家属过世后,慈怀机构也会通过函件跟进家属痛失亲人的精神状况,呼吁他们一但有需求就能配对相关的服务机构,例如辅导等等。

深入阅读

社会死亡现象的联想

位于欧南社区医院的“慈怀绿洲”(Oasis@Outram Day Hospice)于2022年7月13日正式开幕,是本地第一家能同时照料儿童和年长临终病患的日间慈怀中心。
位于欧南社区医院的“慈怀绿洲”(Oasis@Outram Day Hospice)于2022年7月13日正式开幕,是本地第一家能同时照料儿童和年长临终病患的日间慈怀中心。(联合早报)

若对照当前社会越来越常见的“孤独死”,这会否是死亡教育缺失的结果,向我们世人亮起了红色警示灯?或者两者根本毫无丁点关联?

想象一下,逝者本身可能彻底忽略死亡前,或濒临死亡的种种征兆,而无法自救或求救。

而周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或邻居,也可能因此毫无警觉性,无法预示死亡已经在身边悄悄降临,最后不得不以恶臭熏天的方式被发现。

事实上,这类报道每次都像是一次心灵和视觉风暴,令人扼腕和唏嘘;内心总不免思考难道这一切都无法避免,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收场?

(示意图)逝者本身可能彻底忽略死亡前,或濒临死亡的种种征兆,而无法自救或求救。
(示意图)逝者本身可能彻底忽略死亡前,或濒临死亡的种种征兆,而无法自救或求救。(Getty)

不容否认,不管是家中,身旁有亲人或朋友离世,或者报上刊登的死亡意外或孤独死事件,死亡总会以不同程度和方式打击我们或触动心灵。

往往在年轻一些的人身上,甚至可能影响往后的身心发展、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

越早认知我们对死亡素养的不足,作出积极对策,善用社会提供的资源,越能从容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残酷,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