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选举”有利行动党 工人党不能总靠着“监督牌”吃糊?
危机一来,人们更倾向支持有实绩的政党
今年5月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以65.57%得票率胜出,整体得票率比2020年大选的61.24%增加4.33个百分点。
“行动党最终囊括97席国会议席中的87席,主要反对党工人党获得10席。”
行动党的选举成绩普遍被认为好于预期。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帮了行动党大忙”呢?
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在选后针对本地2056名年满21岁公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的几项数据或许可以做出解答。
经济局势不稳,年轻选民也打安全牌
过往被认为相对“叛逆”的年轻群体立场趋于保守,可能是本届大选行动党大有斩获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透过数道问题,将选民区分为“保守”(Conservative)、“多元”(Pluralist)、“摇摆”(Swing)三大类别。
“保守”指的是倾向维持政治现状的选民;
“多元”指的是更倾向支持政治多元化和选制改革,希望国会有更多声音的选民;
“摇摆”则介于两者之间,相关立场比较摇摆不定。
换句话说,在相关调查语境中,新加坡的保守派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保守派定义并不相同。
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本地保守派更可能支持现任执政党,即行动党;多元派则更可能支持工人党等反对党。
本届大选行动党之所以能取得比预期好的成绩,与年轻群体的态度转向脱不了关系。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
21岁至29岁的保守派比率,从2020年的13.3%上扬至28.6%;
30岁至39岁的保守派比率,也从15%显著攀升至25.7%。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曾有过一句经典的竞选口号:
笨蛋,关键是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
这句话刚好能用来解释2025年新加坡大选的氛围。
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关税战,全球经济陷入巨大挑战。
在新加坡,生活成本及就业问题等现实问题迫使年轻选民变得谨慎,担忧政治上的过大变化可能带来风险,因此选择对长期被认为有能力解决危机的行动党投下信任票。
工人党仍有能力一战?
然而,此消不尽然彼长。行动党的大胜,不完全意味着工人党的声势遭削弱。
工人党本届大选共竞逐5个集选区、3个单选区,合计26个议席,最终赢下10个席次,和上届持平,并以“最高票落选者”取得2席非选区议席。
该调查也显示,工人党在选民心目中的可信度和行动党不相上下。
根据受访者给新加坡各政党打的分数,行动党的可信度平均得分从2020年选后的4.1降至3.9,工人党则维持和上届选后一样的3.9,使两党的可信度首次持平。
此外,调查也显示,尽管21岁至39岁年轻选民的多元派比率呈现下滑趋势,但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多元派的比率自2015年以来却持续增长。
40岁至54岁:从上届大选的22.7%上升至29.5%;
55岁至64岁:从18.6%上扬至31.1%;
65岁及以上:从12%增至19.3%。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新移民虽常被坊间认为是“白衣人”的铁票,但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调查却显示,新移民中的多元派增幅更大,从2020年的13.8%翻倍至28.9%,力压保守派的28.1%。
这意味着有越来越多新移民希望国会能有更多有实力的反对党监督执政党。
整体而言,2025年大选后,政治态度摇摆不明确的选民大幅减少。摇摆派的比率从2020年的历年新高59%,下滑至48%,受访选民在保守和多元“站队”的比率则增加不少。
以2025年数据来看,保守派占比25%,多元派占27%。 这显示,多元派稍多,“国会有更多元声音”的诉求有一定市场。
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在大选后动作频频,无论在播客节目或广播节目,皆反复强调:
他没有当总理的意愿;
工人党也没打算取代行动党执政。
这种“只求制衡,不欲执政”的策略,显然是冲着本地有相当比率的选民是多元派而来。
然而,本届大选的结果却也显示,选民在经济逆风及潜在危机情况下,立场将趋于保守,乱中求稳,更可能支持有治理实绩的执政党带领新加坡渡过危机。
撇去多元派和保守派,态度仍不明确的摇摆派才是本地选民的大宗(48%),这些看情况决定投票取向会依据当下情况,决定其立场,而一场外围危机下举行的选举,更容易把他们推向维持现状的保守派阵营。
工人党现阶段或许还能靠着制衡及监督执政党的论述吃糊,但时间一长,这把杀手锏未必不会反过来变成软肋。
若迟迟未搬出相应政见,展现出争取执政的准备及架势,一旦新加坡又再迎来外围危机笼罩的选举,工人党恐怕难以避免再度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