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信业掀并购潮 消费者或成“最大赢家”?
大家最关心这一点
新加坡第三大电信业者第一通(M1)昨日(11日)传出将以14亿3000万新元价码出售给第四大业者SIMBA。
若交易顺利获得当局批准,SIMBA和M1预计将“合体”,一跃成为本地第二大业者。
市场反应来得直接,新电信股价昨日跌了1.3%,原本被看好与M1合并的星和(StarHub)则因被“截胡”而大跌4.9%。
不过,今天(12日)星和又宣布将收购网络服务商MyRepublic旗下MyRepublic Broadband的剩余49.9%股权,在股价上收复了一点失地,显示本地电信业的并购潮或已掀起。
大企业之间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拿来当吃瓜话题还可以,但消费者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未来大家的手机月费有没有机会“更白菜”。
近年来,本地电信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除了拥有自身电信频谱的四大电信运营商——新电信、星和、第一通及最近锋芒毕露的Simba,还有Circles.Life、 MyRepublic、redONE、Maxx等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
上述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不拥有任何基础设施或频谱,而是以批发价格向现有电信公司购买网络服务,由于运作模式偏向轻资产、低人力,因此可提供消费者更诱人的电信费用。
据《联合早报》日前整理,一些业者推出的配套价格甚至低至每月8新元以下,相当于在小贩中心吃一至两顿饭的餐钱。
强强联手更有底气?
按理说,业者间合纵连横,理论上会降低竞争,价格战可能暂告一段落。
但一些分析却指出,SIMBA和M1“联姻”,反倒能使合并后军容更壮盛的两家业者更有余裕“干大事”。
SIMBA发言人称,合并后的公司将更具实力与竞争力,能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把M1脱售给SIMBA的吉宝通信业务总裁、也是第一通总裁的曼佐星则指出,SIMBA与第一通的资源“重叠性最低”,前者专注于SIM配套销售,而第一通则有大量手机合约。
换句话说,两者互补性高,强强联手,大有一番作为。
亚洲新闻台引述国大商学院教授卢耀群分析称:
“M1凭借先进网络在技术上占有优势,Simba则是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消费者服务提供商。”
Simba早年进入新加坡市场时,正是以破局者之姿,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
2016年,Simba的前身TPG新加坡(TPG Singapore)获得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的电信频谱竞标。
当时,Simba成为我国第四家电信公司后,随即以每月10新元的配套掀起热潮。
如今,随着Simba并购M1,取得后者的电信基站及信号塔等关键基础设施,预料将进一步加强其在全岛范围的信号覆盖能力,是否继而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值得期待。
但也有另一派观点认为,Simba和M1联姻,反而会使本地电信行业近乎“内卷”的价格战缓和一些。
白话地说,便是现在的各种配套价格已经够便宜了,扣无可扣,就算要抢客,也未必会从价格上着手。
追根究底,做生意不是请客吃饭,没人会做亏本买卖。
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Simba奋起直追,势必将对目前的领头羊新电信及第二把交椅星和构成压力。
过去,作为传统电信业的老牌强旅,新电信、星和和M1曾被诟病无法与时俱进,尽管在服务品质如信号覆盖这方面仍具优势,但在价格方面却欠缺竞争力。
原本仅是搅局者的Simba,藉着与M1联姻,跃居佼佼者,长期来看,或有望促使其他业者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消费者的心。
但与此同时,这样的竞争,又要避免恶化成一场各家业者都血流成河的割喉战。
作为消费者,最大的期盼,自然是能找到那个恰恰好的平衡点上:
电信业者有利可图,消费者又能享受便宜好康,那便是皆大欢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