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新加坡垃圾太多无处埋置 中国却担心垃圾“不够烧”?

新加坡垃圾回收率每况愈下,造成垃圾处理负担加重。(联合早报)
新加坡垃圾回收率每况愈下,造成垃圾处理负担加重。(联合早报)

两个极端的烦恼

对新加坡这个土地狭小的国家而言,空间不足是许多事务都必须面临的挑战:

垃圾处理,是其中之一。

根据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新加坡的垃圾总量,与2023年相比减少了2.9%。

但先别高兴得太早,总量虽然减少,但由于回收的垃圾仅占垃圾总量的50%,较2023年的52%来得少,最终送去焚烧或掩埋的垃圾量不减反增。

和2014年相比,送去焚烧或掩埋的垃圾量更增加了9.49%。

垃圾回收率每况愈下是主要因素,2014年至2018年,本地的回收率都至少还有六成。但2019年之后的六年,回收率却再也没过六成,2024年更创下50%的新低。

最直接的影响?

我国目前唯一的垃圾掩埋场实马高岛埋置场将更不胜负荷。 实马高岛埋置场于1999年启用时,原先的“预期寿命”可达2045年。 岂料,本地近年来需要掩埋的垃圾量增多,若制造垃圾的步伐并未减缓,实马高岛埋置场预计只能撑到2035年

本地垃圾回收率不尽理想。(联合早报)
本地垃圾回收率不尽理想。(联合早报)

简单科普一下新加坡的垃圾处理大致流程。

本地家庭和商业活动制造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及不可回收两大类。

  • 可回收物如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会被拣选出来进一步处理。

  • 不可回收垃圾则送入位于本岛的焚化炉,产生的垃圾灰烬及其他不可焚化的废料最后运往实马高岛埋置场。

可回收物如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会被拣选出来进一步处理。

不可回收垃圾则送入位于本岛的焚化炉,产生的垃圾灰烬及其他不可焚化的废料最后运往实马高岛埋置场。

实马高岛埋置场可能被迫在2035年提前“退役”。(联合早报)
实马高岛埋置场可能被迫在2035年提前“退役”。(联合早报)

中国不够垃圾烧

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面临垃圾太多,空间不足的难题,幅员辽阔的中国却有着另一个极端的烦恼:

垃圾不够烧!

根据《南华早报》统整中国官方数据及专家估计,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垃圾总量虽增加逾10%,但焚化厂产能却翻了超过一倍。

这导致中国垃圾焚化厂没工开,有多达40%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看到这里,蚁粉是否产生了某种想法?别想了。

以下是中国的现行政策:

 

中国在2017年宣布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料,即所谓的“洋垃圾”。

资料显示,中国颁布禁令前,新加坡一度是将可回收垃圾出口至中国的国家之一。

但必须注意的是,过去新加坡出口至中国的是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而非不可回收垃圾。中国的回收资源业者会将可回收物质加工再循环,作为工业原料加以利用。

中国垃圾不够烧,看似甜蜜的负担,实际上却是中国经济放缓、人口负增长,以及政府过度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缩影。

中国经济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活动的扩张赶不上焚化厂增加的脚步,使后者不够垃圾焚烧。

此外,当初广设焚烧厂时,也未预见中国人口负增长会来得如此之快,导致供过于求。

这一现象的肇因,也要和中国政府过度慷慨的补贴有关。

2006年,北京当局将废料转化能源定调为可再生能源之一,为设立焚化厂提供大量补贴,不少企业趋之若鹜。

由于需求并未跟上,垃圾焚化产能开始过剩,各家焚化厂为抢夺垃圾,纷纷压低费用,导致内卷。2020年,中国政府逐步取消补贴,情况雪上加霜。

垃圾焚化厂不够垃圾烧,要尝试转型,还是结束营运,将是接下来的重大抉择。

中国垃圾焚化发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路透社)
中国垃圾焚化发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路透社)

新加坡垃圾太多如何解决?

将视角拉回新加坡。

中国垃圾不够烧,冲击的是各家垃圾焚化厂的营运,但新加坡不够地方埋置垃圾灰烬,却是更高层次的挑战。

2035年近在眉睫,目前新加坡并没有开拓另一垃圾埋置场的计划。

现阶段能做的,是尽可能延长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的寿命,政府的目标是到了2030年,将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每天处理的垃圾量减少30%。

一些可行的方案包括持续研究将废料转化成能源,或是制作成新型的建筑材料如生物水泥、新生沙等。

当然,作为新加坡的一份子,居民也有必要提高环保意识。

前文提到,垃圾回收率越来越低,使送往实马高垃圾埋置场处理的垃圾量增多。

公众和企业减少产生垃圾,并提升把可回收垃圾分类的意识,将直接有助于缓解垃圾不够地方埋置的压力。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