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效应不再灵验 以前养儿防老,日后社交防老?
举“全村”之力
去年甲辰龙年,龙大哥也躺平了:
新加坡的生育率依旧停留在0.97的历来最低点,过去每逢龙年都回升的趋势不再。
不仅如此,40岁至49岁、结过婚或已婚居民妇女当中,只生一个孩子的比率去年也达到25.1%,高于2015年的22.3%和2005年的17.3%。
老龄化社会对新加坡的影响大家多半耳熟能详,受访专家也认为现在是直面后果的时候:新加坡的养老支援体系需要重新检视,人们逐渐摆脱养儿防老的观念,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社交防老。
年长者未来或需依靠拟亲属关系
接受《今日报》访问的学者表示,养儿防老等传统概念,已经随着经济发达,人们在财务上独立而逐渐落伍。
子孙满堂,家庭才会圆满的观念,也可能随着育有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加而受到挑战。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意味着供养每位年长者的劳动年龄成年人便越来越少。
2024年,每名65岁或以上的年长者由3.5名劳动年龄的成年人供养,比2020年的4.3人和2010年的7.4人都来得少。
经济学家黎华德(Walter Theseira)认为,长远来说,多数的独生子女成年后若没有经济上的支持,“不太可能”有能力照顾两位年长父母。
黎华德也指出,照顾年长父母除了金钱,还需要时间和体力。
“我想,实际情况是多数独生子女在照护父母的时候,会需要来自国家的支持,如疗养院,或聘请帮佣。”
新跃社科大学副教授Helen Ko则指出,新加坡社会有不少热心人士协助照看独居的年长邻居,在未来,随着家庭规模日渐缩小,越来越多年长者可能必须依靠与密友和邻居之间的拟亲属关系(fictive kinship)获得照护。
在社会学中,拟亲属关系指的是没有血缘或姻亲关系,却在社会上仍视为亲属般的一种人际关系。这个现象在中西方社会都相当常见,例如称朋友的父母为“叔叔”、“阿姨”,或者“情同手足”、“情如姐妹”的密友。
在新加坡社会中,可能扮演拟亲属角色的人除了邻居,也可能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师生、教友等。
独生子女仍有精神负担
育有独生儿女的家长也对《今日报》说,完全清楚自己必须为暮年做好准备,尽量减轻孩子的负担,除了做好财务上的准备,也注意维持社交生活、培养健康的嗜好,避免日后在情感和社会的需求上完全依靠独生子女。
但即使有来自官方和非官方渠道的支援,独生子女在照顾年迈父母时,仍面对精神负担。
育有一名女儿、自己也是独生女的Nikko Aw回忆,陪同外派到南非的丈夫出国前,曾感到矛盾,因为她的父亲在她们离新之际,健康出了小状况。
现在,她尽量每天跟父母通电话,逢年过节便安排亲朋戚友探望父母,或带他们出门散心。
跟73岁的母亲和93岁的外婆同住的特技车手Jason Tan说,即使母亲身心仍然活跃,外婆除了行动不便之外没有其他病痛,但一想到母亲也会逐渐年老力衰,就不免感到担心。
“虽然(母亲)相对健康,我可以长时间出国,但我不会这样做。万一出事,我会过意不去。”
担任高级顾问的Yazid Ahmad也曾因为照顾父母,放弃了一些可能让他晋升的机会。
“我曾有过外派曼谷、雅加达等区域城市的机会......我都得推辞,甚至连考虑都不必考虑,因为我若接受这些职位,那父母由谁来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