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体罚教育会“遗传”? 吃藤条长大的孩子可能变成打孩子的爸妈

“以前我也挨过打”这句话背后,藏着体罚的延续。(海峡时报示意图)
“以前我也挨过打”这句话背后,藏着体罚的延续。(海峡时报示意图)

打是疼,骂是爱?

大家都知道,体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弊大于利。但“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在育儿中贯彻“非暴力管教”,又是另一回事。

一项由南洋理工大学进行的研究指出,童年曾遭体罚的年轻人,日后倾向于以相同方式教养下一代的可能性,远高于未曾经历体罚者。

研究另一项关键发现则揭示:体罚行为往往在代际之间延续。在体罚仍普遍存在的新加坡,这一点尤其值得深思。

这项调查访问了约450名年龄介于18至29岁的新加坡大学生。

结果显示:

即便有过这样的成长经验,曾遭受体罚的受访者中仍有59%表示,日后可能也会以类似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在童年时期未曾被打的年轻人中,仅有26%表达类似倾向。

此外,71%的受访者不认为新加坡应该禁止体罚。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加坡法律并未明文禁止父母体罚孩子。

红蚂蚁看到这项研究时,老实说有点吃惊。红蚂蚁小时候也吃过藤条,总觉得当时也没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错,顶多就是顶嘴几句就要挨打,实在太冤枉。因此,很早就下定决心,如果将来有孩子,一定坚持用爱引导、耐心教养。

现在,红蚂蚁已经为人父母,但老实说,育儿的现实比想象中更具挑战。最近,刚上小学的儿子接连说谎,为了让他清楚认知并记住底线,红蚂蚁还是出动了衣架轻轻打他的手心和屁股。

让红蚂蚁感到困惑的是,这些受访的年轻人,孩子都还没出生,甚至还没被“气”过一次,八字还没一撇,就已经预设自己将来可能会打孩子?这究竟是某种潜意识的“代际报复”?还是他们真心相信“不打不成器”?

读了这么多年书、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难道不该更明白体罚并不是教养的唯一答案?

红蚂蚁认识的朋友中,还有人互相赠送藤条当父亲节礼物。(海峡时报)
红蚂蚁认识的朋友中,还有人互相赠送藤条当父亲节礼物。(海峡时报)

经历体罚的国人更可能“以藤条传爱”

全欣社会服务的专业服务部门高级经理Lim Hui Wen告诉《海峡时报》,在传统观念中,体罚,尤其是藤条鞭打,常被视为“打是爱,骂是疼”,或是一种让孩子走上正轨、取得成功的纠正方式。

“当人们从小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中长大,很可能会将体罚内化为‘有效’或‘可以接受’的方式,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变好’的。”

新加坡儿童会早前访问了一些选择体罚的家长,许多家长说自己小时候也曾受到体罚。有些家长认为他们是有意识地采取和自己父母亲一样的管教方式,有些则说自己虽然不想和父母一样,却会不自觉地选择体罚。

对此研究结果感到意外的,还有主持这项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司徒佩佩。

她告诉《海峡时报》,她很惊讶有这么多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体罚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将来成为父母后也打算延续同样的做法。

她指出,这项研究具有代表性,涵盖了新加坡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体,呈现了当代年轻人(未来的父母们)对体罚的态度全貌。

过往多项研究(包括她本人参与的研究)也一再显示,新加坡家长使用体罚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

司徒佩佩说:

“在新加坡,打孩子(体罚)很常见,虽然在其他国家并不普遍。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怪不得,冠病期间父母和孩子被困在家中朝夕相对时,本地藤条的销量也跟着水涨船高。

  

Loading embed...

 司徒佩佩指出,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质疑或反思:真的有必要(体罚)吗?我们应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管教方式。管教不应该是作为惩罚或控制的一种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引导和教学,帮助孩子吸收所需的技能,以便能独立做出最佳的选择。”

这让红蚂蚁想起当儿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和他班上同学的父母聊天,才发现几乎每个男同学的父母家中都备有一根藤条,就连那些看起来温柔可亲、特别有爱的妈妈们也不例外。那一刻,红蚂蚁真的有被震惊到。

再看看身边三十多岁的家长们,全都是大学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他们小时候也吃过藤条的苦,如今几乎都曾动手体罚过自己的孩子。那些没打过的,不是生了女儿,就是自己童年没被打过。这与司徒佩佩副教授研究中所指出的代际体罚传承现象,还真是一拍即合。

有的甚至还跟红蚂蚁说,一旦出用了藤条就很难再回头,因为“孩子吃过这一招后,其他的方法好像都不管用了”。

这话听起来让人心惊,却也透露出一种对体罚的无力依赖。仿佛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只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读到这里,蚁粉们心里是不是在想:难怪新加坡的鞭刑能起到阻吓作用?

除了能在网上购买藤条,红蚂蚁也曾在杂货店看过有藤条出售。注:红蚂蚁不是在鼓励父母购买藤条。(Lazada)
除了能在网上购买藤条,红蚂蚁也曾在杂货店看过有藤条出售。注:红蚂蚁不是在鼓励父母购买藤条。(Lazada)

体罚弊大于利

司徒佩佩也特别指出,全球已有超过100项研究和数十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一致表明,体罚对孩子的长期影响弊大于利。

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严厉管教的孩子,例如被藤条打、被踢、被打脸,或经常受到恐吓、怒吼和其他心理暴力,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并拥有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司徒佩佩指出,这是因为过于严厉的惩罚可能会拉远亲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感到被误解、甚至在情感上被孤立。

相较之下,研究发现,一些轻微的管教方式,例如轻打手心或屁股,并未与长期的行为问题产生显著关联。

她说:“没有任何一项高质量研究发现,遭受父母体罚的孩子在长期发展上会有正面结果。”

“目前唯一被证实的短期‘好处’,是孩子当下会立刻听话,但这种效果转瞬即逝,远远比不上体罚对儿童行为、自尊、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所带来的持久性负面影响。”

司徒佩佩团队这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6月3日发表于《心理学学报》(Acta Psychologica)月刊,以及在3月7日发表于《Child Protection and Practice》期刊。

Lim Hui Wen也点出了体罚与虐待之间的界线非常模糊,一旦情绪失控,就可能轻易越界。

她说:“如果孩子因此出现瘀伤、受到情绪或心理创伤,那就已经不再是‘管教’,而是虐待了。”

她鼓励父母采纳“坚定管教(Assertive Discipline)”的原则。这种方法强调清晰的沟通、一致的界限,以及在不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前提下,进行有尊重的纠正。

新加坡儿童会助理主任Nawal Adam Koay也呼吁父母,多采用非体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她推荐“3R管教法”:

  1. Regulate(情绪调节) 首先要帮助孩子平复情绪,使他们回到能学习、能聆听的心理状态。  

  2. Relate(建立连结) 父母应倾听孩子的想法,表达同理与理解,建立信任感,让孩子愿意开放心扉。  

  3. Reason(理性引导) 当孩子感到平静并与父母建立连接后,父母便可引导他们反思行为,从中学习,思考更好的应对方式。

不必靠藤条,也能有效帮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成长。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