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原地养老,是许多新加坡年长者的诉求。
根据新加坡管理大学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今年9月,针对6000多名新加坡年长者展开的调查:
将近83%的受访年长者希望在现有的住家安享晚年。
这个高比率其实不令人意外。
政府近年来从方方面面打造亲乐龄的居住环境,赶建医疗护理等基础设施,为的就是多管齐下,帮助年长者更好地原地养老。
黄循财总理今年8月也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政府将继续探讨如何改善现有住宅,包括推出更多结合住屋和护理的单位,让不想搬家的年长者可以“有尊严、有保障”地原地养老。
尽管如此,要实现原地养老的愿望,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安全、便利和舒适的亲乐龄环境。
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另外17%不想原地养老的年长者,对晚年生活有什么样的安排?
缺乏养老支援 只能入住疗养院?
根据新大的调查结果,不想原地养老的1037名受访年长者中,超过一半(57.86%)打算搬到较小的房子。
说的也是,如果不跟孩子同住,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大的居住空间。“大屋换小屋”后,不仅可以节省水电费,打扫起来也更省时省力。
其他年长者考虑的选项包括:
搬到公共辅助生活设施(11.67%)
与家人或朋友同住。或住在亲友附近(8.78%)
到国外定居(3.66%)
提升到更大、更新的房子(2.8%)
搬到私人辅助生活设施(2.03%)
搬到更靠近基础设施的房子(1.54%)
这里提到的“辅助生活设施”(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适合无法独立生活,但健康还没差到须要入住疗养院的年长者。
这类设施除了有专人照料起居饮食和看病需求,也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忙做家务和代购日用品等。
设施内一般也会安装紧急呼救按钮、跌倒感应器和监控仪器,方便年长者及时求助。
不过,辅助生活设施在新加坡毕竟仍是个新兴领域,不像日本、台湾和澳大利亚等地那么发达。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助理研究员谢慧婵告诉《海峡时报》,疗养院使用的是医疗用途的土地,但辅助生活设施使用的是住宅用途的土地,因此成本较高。
“很多年长者选择入住疗养院,是因为缺乏居家和社区养老支援,因此无法原地养老。”
“但疗养院其实比原地养老更耗费金钱和资源,生活上也有许多限制;辅助生活设施反而对年长者的生活素质和身心健康更有益。”
年长者在专人协助下,可以如常社交、运动和外出购物,也能根据自己喜欢的居住环境和护理需求,自主地安享晚年,听起来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整个邻里社区都是“家”
新大的调查还有另一项有趣的发现:
超过七成的受访年长者认为,活跃乐龄中心对原地养老非常重要,但只有半数年长者的住家附近有这类设施。
很显然的,年长者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仍存在落差。
在去年11月推出的乐龄SG计划(Age Well SG)下,政府未来五年将拨款8亿新元,拓展活跃乐龄中心的网络。
预计到了2025年,设在邻里的活跃乐龄中心将增至220家,到时每10名年长者就有八人可以在住家附近参与活动。
卫生部长王乙康说,这些活跃乐龄中心将针对社交、生理健康、心智、学习和志愿服务五大方面,增加活动的类型和质量。
在红蚂蚁看来,增建活跃乐龄中心虽有必要提速进行,但也应该从一个整体社区的概念来规划。
其实,目前已有许多亲乐龄活动在购物商场、民众俱乐部和公园举行。
与其不断在硬件设施的设计上推陈出新,或许“心件”的建设才是关键。
国家发展部兼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日前在一场研讨会上说,很多人认为医疗保健才是年长者养老最重要的因素。
但有研究显示,环境、行为、社会和经济因素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新大幸福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宝莲教授在同一场研讨会上,就强调了让年长者觉得受包容和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性。
“以前我们总认为,家是跟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组成的。”
“不过,‘家’的概念如今已超越同住的家庭成员,扩大至整个邻里社区,包括你对邻居了解多少,以及你对所住的社区是否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