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当义工却临时“放鸽子” 这样对得起慈善机构吗?
说到就要做到
今年是“欢庆义工年”,每次在新闻上看到义工们的好人好事,红蚂蚁都倍感窝心。
说到行善,新加坡人绝对不落人后。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捐赠调查报告》显示:
2023年有30%的新加坡人口参与志愿服务,高于2021年的22%。
一些规模较小的慈善机构因资源和经费短缺,只能招募更多义工帮忙。
一人不来 整组人都缺席
位于小印度的慈善厨房Krsna’s Free Meals就是其中一家。
他们每天风雨不改,为客工和低收入年长者准备2500份免费的印度素食早午餐。
今年6月19日,他们的日常运作却差点“陷入瘫痪”。
慈善厨房创办人戈文达沙美(Latha Govindasamy)当天在社媒TikTok上直言:
“很多义工报名了却没来,也不提前通知一声,这种现象令我们很困扰。” “更糟糕的是,当一群朋友一起报名,若其中一人不来,整组人也都不来。”
戈文达沙美接受AsiaOne访问时透露,慈善厨房每天需要约20名工作人员,其中至少15名是义工。
若有义工迟到或完全没出现,其他人员就必须加快速度,或临时动员亲友帮忙,才不会延误送餐时间。
有网民建议她直接公开那些“放鸽子”的义工身份,并将他们列入“黑名单”,但她不愿这么做。
“我坚信当义工必须发自内心,任何形式的压力都有违志愿服务的初衷。”
义工也得接受面试和培训
接受《今日报》访问的数家慈善机构也曾面临相同的问题,但只能自叹倒霉。
新加坡食物银行(The Food Bank Singapore)平均每月会发生两次义工临时“旷工”的情况。
这家非营利组织主要回收餐馆或他人不需要但仍可食用的食品,再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创办人黄玮婷从去年开始,提前一个月发布活动时间表,方便义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时段,并要求义工在报名参加活动时捐赠100新元。
此举果然奏效,义工缺席的情况如今已减至每两个月一次。
为年长者提供友伴服务的狮子乐龄之友协会(Lions Befrienders)则采取严格筛选义工的做法。
执行董事黄秀琳说,为了确保义工值得信赖,她会通过电话或面试来评估义工的背景和动机。
“这些义工会直接接触到我们的年长者,因此我们必须谨慎筛选,确保他们是正直和诚实的人。”
通过了筛选,当然还得接受培训。
新加坡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要求新加入的义工承诺每一到两周参加一场活动,为期至少四个月。
执行理事长桑卡尔(Aarthi Sankar)指出,新义工必须先完成三场非繁忙时段的活动,才有机会参加周末繁忙时段的活动,工作人员也会在活动的几天前发出“温馨提醒”。
“这将确保义工的工作量维持在可应付的范围内,避免他们产生倦怠。”
莫让行善变成负担
当然,如果在活动当天忽然感到身体不适,或家里有“突发状况”,也是没办法的事。但只要事先知会一声,相信多数人都能理解。
最要不得的,就是用“忙”作为推托的借口。
(只有你很忙,难道主办活动的慈善机构就不忙吗?)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宝莲指出,经营一家慈善机构,往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
“他们有任务要完成,也有受益人在等着他们,但他们未必有足够资源去招募义工。”
郑宝莲建议慈善机构邀请义工策划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善加利用义工的个人资源。她也鼓励企业给予员工休假参加义工活动,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不过,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Alwyn Lim提醒,一些员工可能抱着功利心态,将义工活动视为替履历“加分”和建立人脉的跳板,因此慈善机构也应认清人们当义工背后的推动因素。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昨天(7月7日)为首届“志愿者嘉年华”(Volunteer Festival)主持开幕时说,社会服务机构正在努力提升义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
目前,近八成的社服机构已制定义工管理流程;约七成有专职义工管理人员,协助了解义工的技能和兴趣。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前天(7月6日)出席新加坡青年志愿团队10周年庆嘉年华时,也建议青年团主办更多短期的“微型”义工活动,以鼓励时间有限的年轻人踏出第一步。
目前,青年团的义工必须承诺每月投入八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期三个月。
到头来,如果每名义工都抱着“少我一个也没差”的心态,受影响的不只是慈善机构的运作,还有受益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