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长期症状可能导致后遗症 甚至催生更多失智症患者?

更新:
2021年09月13日 21:34
新加坡乐龄人士
新加坡60岁或以上的国人,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海峡时报)

10%冠病康复者可能长期受影响

冠病患者不仅要面对重症和致死的威胁,在经历了数周数月的治疗痊愈后,还得承受诸多未知的后遗症。

更倒霉一些的话,后半生或将受到长期影响,着实令人担忧。

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冠病长期症状”(Long COVID)很可能会提高人们患上失智症的机率,或导致部分染疫康复者更早患上失智症。

根据英国国家临床研究所(NICE)的定义,所谓的“冠病长期症状”,指的是确诊后维持超过4周的症状,故又称为“长期冠病”、“后冠病综合症”或“冠病急性期后后遗症”。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日前警告说,冠病疫情若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导致全球失智症病例激增!该协会呼吁科学界对“冠病长期症状”与失智症两者间的关联,尽早进行相关研究。

该协会今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约有25至45%的冠病死者被评估有失智症状。

(海峡时报)

冠病致使失智症年轻化,诱发相关病症

美国亚利桑那州研究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俗称:失智症)的神经专家阿特里医生(Alireza Atri)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直言,他最近曾接触的部分冠病病患,正以异常快的速度,显露出与失智症相关的病症。

这当中还包括一些只有轻微症状的冠病患者。

阿特里医生坦言,虽然上述现象仍须仰赖更多科学研究找出成因,但他推测,很可能是冠病所导致的。

冠病病毒或会加速大脑蛋白质毒性积累的过程,导致个体认知能力下降,最终诱发失智症更早出现。

失智症患者示意图。(互联网)

新加坡60岁或以上的乐龄人士,每1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问题

失智症患者的脑细胞会比正常速度更快退化及死亡,造成智力、判断力和行为能力衰退,直接影响一个人安全、独立生活的能力。目前科学界暂无办法根治此症。

失智症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病,但一般认为,65岁以上的年长者患上失智症的机率较高。

阿特里医生表示,长期感染冠病病毒,可能会让一名原本在近70岁才出现的失智症的病患,提早在50多岁就发病

除了留意生理上发出的警讯(如丧失味觉、嗅觉等),身处冠病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冠病长期症状”患者,也应该关注精神上的异常情况,是否有出现妨碍认知功能的脑雾(mental fog)、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健忘等症状。

这些都有可能是染疫的后遗症,失智症的症兆。

(海峡时报)

本地每10名确诊者 就有1人是“冠病长期症状”者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今年7月主导的一项研究显示,本地有近一成的冠病康复者在初次染疫后的6个月,依然持续出现症状。

换句话说,本地每10名确诊冠病患者,就有1人是“冠病长期症状”者,有相当大的机率患上或提早出现失智症。

这也意味着,若我国染疫人数递增,且确诊病患须长时间治疗方可治愈,新加坡失智人口很可能会激增,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

国家传染病中心和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目前正合作研究中度或严重冠病的患者,是否会有神经心理和认知效应上的长期影响,学术报告预计明年发布。

疫情下的新加坡。(海峡时报)

传染病中心顾问医生Barnaby告诉《海峡时报》,部分冠病患者会出现脑雾、疲劳和失眠的情况,但基本上都会慢慢康复,不会有长期的影响。

然而,一些有严重症状的年长者,可能会出现中风、大脑血管发炎或神经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接种疫苗来预防重症尤其重要。

邱德拔医院老年科高级顾问医生叶仁杰,则以今年7月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例,说明冠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

这项遍及56个国家、累计追踪3762名冠病患者的研究显示,染上冠病7个月后,人体很可能会出现大脑炎症、血液流动不足(特别在大脑微血管),以及免疫系统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失智症状。

年长者在冠病面前尤其脆弱。基于近期几项有关冠病对大脑认知的研究,叶仁杰医生担心,未来几年,这场流行病会催生出更多失智症患者,但目前仍需更多实验才能证明此推论。

“我们的目标是在新加坡保持低感染人数,特别是年长者和弱势群体。这样一来,才能尽量避免(失智症)对我国人口的影响。若能将染疫人数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冠病后遗症所带来的冲击就不会太大。”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