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小贩中心经营模式比现有小贩中心强,欠缺的只是时间
左三年,右三年?
过去几个月,社会企业小贩中心一直是国人热议的课题。红蚂蚁早前写过几篇相关文章,探讨了社企小贩中心的经营手法是否背偏离了初衷?社企小贩中心是不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也给大家介绍过,社企小贩中心风波闹得满城风雨后,某个大人物出面说话了。
直到今天,红蚂蚁才知道,原来咱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社企小贩中心”(Social Enterprise Hawker Centre)在当初政府推行时,其实是让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的经营者(Socially Conscious Operators,简称SCO)来竞标这些新建的小贩中心。大家熟悉的社会企业只是这群“社会责任意识强的”经营者当中的一部分。
社会企业不等同于非营利组织
这个信息是今天国会复会时,环境及水源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在回答议员口头询问时,刻意澄清的。
换句话说,政府新建的七个小贩中心背后的五大经营者,都是“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他们并非全都是社会企业,更不是非营利组织,依然要赚钱的,只不过不会赚取暴利。
许连碹博士和环境及水源部部长马善高今天花了一个多小时回答了13名议员、非选区议员和官委议员针对小贩中心课题提出的19个口头询问。所有的答复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社会企业小贩中心是可取的经营模式,但需要大家给予它时间来站稳脚步,假以时日就能看到成效。
让数据说说话
先来看看部长和高级政务部长所分享的一组数据,再来听听他俩的解说,就会容易理解很多。
看晕了吗?不想看数据,这里有张图表:
在今天的国会上,马善高部长与许连碹博士都先后解释说,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确保本地小贩中心可以持续经营,否则日后将变成空有小贩中心,里面却没有小贩在营业。
社企小贩中心与时俱进,受年轻国人追捧
谈到社企小贩中心经营模式的可取之处时,马善高罗列了以下几大原因:
部长还说,社企小贩中心能满足新一代国人对小贩美食的要求。年轻一代见识广,外出旅游的也多,他们喜欢新颖的餐饮概念,也喜欢种类繁多的选择。现存的小贩中心已不足以满足新一代新加坡人的需求。
三大改进措施
许连碹也补充说,社企小贩中心虽在运作上仍存有不少毛病,但已经在三大方面作出改善。首先就是将环境局旗下小贩中心摊主才享有的中央洗碗费津贴,也让新的社企小贩中心摊主受惠,可以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少付中央洗碗费高达50%和30%。
其次,是要求社企经营者在合同方面推行有弹性的做法,除了要求最低一星期五天营业,每天不少于8小时之外,就不再对摊主有营业时间上的苛刻要求。那些想提前解约者也只需提早两个月通知。摊主也无须缴付超出两个月租金的保证金。
第三,则是为摊主设立了反馈渠道,让社企经营者和摊主能及时对话,想办法解决一些已知的问题。
许连碹也提到,社企小贩中心经营者也被要求将至少50%的盈余投入回小贩中心来推行一些有益社会的举措,例如为该社区内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餐券,或者用作为小贩们的培训经费等等。每一家社企都必须向政府汇报,他们计划如何运用50%的盈利,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
那至今有多少家社企“回馈了社会”呢?答案:一家都还没有。因为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经营小贩中心的社会企业取得盈余。
许连碹说,这说明了经营社企小贩中心困难重重,并非你我所想象的那么容易。她希望大家给予这些社企小贩中心时间,因为三年仍不足以感受到它们的好。
不过,部长们始终没有说明要给社企小贩中心多长时间……欸,总不能让大家等到2027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