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离职潮热度褪去后 现在大家都抱紧工作不放手
都认怂了?
“我中了多多,就立刻翻桌子走人!”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东家不打打西家嘛,有什么大不了!”
这些豪言壮语上班族大概都听过,但近日听到的次数可能少了些,因为在2021年左右席卷多个地区的大离职潮退却后,随之而来的是恰恰相反的“抱紧工作潮(job-hugging)”。
人力部数据也显示,这个现象已经传到了新加坡。
怎么,大家突然都对雇主感恩戴德,决定为公司鞠躬尽瘁了吗?
才不是哩。
新加坡月均辞职率创新低
“Job-hugging”一词据信是组织咨询公司光辉国际(Korn Ferry)所创,形容雇员“为了生存抱紧工作”的现象,但其动机是谨慎行事以求保住工作,未必是出自一片赤诚。
光辉国际高级客户伙伴伯恩(Matt Bohn)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相比于劳动力市场过去几次的停滞,目前这股抱紧工作潮有所不同,是因为其背后的两大因素:人们认为全球局势难以预测、没有先例可循,以及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至于新加坡,人力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月均辞职率仅为1.1%,这是当局自1998年开始追踪辞职率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同一季度的月均招聘率同样偏低,达1.6%,只比2020年第三季度,也就是冠病疫情高峰期的历史低点(1.5%)高出那么一点。
接受《商业时报》访问的招聘公司代表指出,市场波动和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局势,促使雇主在招聘时更注重企业本身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单纯地扩充团队。
谁最可能“抱紧工作”?
这种较保守的招聘方式,也导致员工不敢随意更换工作。
根据招聘咨询公司华德士(Robert Walters)上周发布的一份调查,每五名新加坡专业人士当中,就有四人因为担心失去工作保障而不敢更换工作。
任仕达(Randstad)今年6月的研究也显示,想换工作的员工,从去年的34%降低到今年的31%。
专家认为,最可能抱紧工作不放的是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人士。
任仕达新加坡总监布拉斯科(David Blasco)指出,担任中层管理人员的专业人士多数还有经济负担,因此会更在意工作保障。
人力资源专才学会助理处长莫哈帕特拉(Swechha Mohapatra)则说,对许多员工来说,留守现有的工作岗位,通过提升技能和公司内部升迁保障自己的事业,比“在不确定的就业市场冒险”来得安全。
人工智能对招聘率有何影响?
观察家也认为,人工智能兴起,在一定的程度上减低了员工转换工作的意愿。
这些员工既可能从事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岗位,也可能担心新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不敢跳槽。
但不是所有受访专家都持相同看法。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黎华德指出,招聘数据也可能受到外包工作和灵活的任务型工作影响,未必全然是人工智能崛起所导致。
布拉斯科也认为,招聘率降低的原因,更可能来自成本压力和生产力需求等较广泛的经济因素。
“此外,许多跨国公司正在调整运作,包括将某些职能转移到其他国家,减少当地初级职位的空缺。”
按兵不动虽然短期内能保障工作,但专家提醒道,员工切忌原地踏步。
莫哈帕特拉指出,长时间待在某个岗位可能减少员工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并拖慢薪金增长。
布拉斯科则进一步表示,员工如果长时间担任同一份工作,职业发展可能会停滞,也可能导致技能落差,影响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