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了赚快钱出卖户头 新加坡对钱骡毫不手软
分分钟吃牢饭
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千古名言,用来警醒为了赚快钱,宁可给诈骗集团当钱骡的人,再适合不过。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冒充武装部队下单诈骗事件”中,涉案钱骡的下场,便是当头棒喝。
一名来自斯里兰卡的外籍女学生拉扎蒂(22岁),为了1100新元酬劳“出卖”自己的银行户头,其户头被诈骗团伙用来接收高达1万6000新元的行骗赃款,导致她卷入“武装部队诈骗案”,昨日(10月1日)被判监禁3个月又2周,以及罚款1100新元。
9月初,29岁的新加坡女子西蒂阿米娜,则因以每月5000新元酬劳出借银行户头,惹上牢狱之灾。
她名下的两个银行户头在两周内收取了近16万新元来源不明款项,其中一部分被查出源自一名70岁爱情骗局受害者。
她事后依照借用其户头的陌生人指示,把款项换成加密货币。
法官最终判她坐牢五个月又两周。
除了银行户头,本地电话号码也是在不法分子眼中炙手可热的“商品”。
早前,本地一名19岁少年涉嫌招募他人,并利用他人的个人资料购买手机电话卡(SIM card),以供诈骗团伙用来拨打诈骗电话,因而遭控上法庭。
修法“确保”钱骡坐牢
为加强打击钱骡,新加坡相关法律,包括《贪污、贩毒和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和《滥用电脑法令》已经修订,并于2024年2月生效。
修法后,新设的罪名剑指钱骡,包括:
鲁莽洗钱、疏忽洗钱、助他人保留犯罪所得,以及交出Singpass资料、获取他人Singpass资料以用于犯罪。
判刑咨询团去年8月也发布指导原则,建议将银行或Singpass户头借给诈骗分子使用的钱骡,应被判处入狱至少半年,以儆效尤。
新加坡警察部队今年4月曾指出,去年8月至今年3月间,共有230名钱骡在上述指导原则下面控。
在此期间被起诉的成年罪犯皆被判处至少六个月监禁,未满21岁者则被送往接受改造训练。
新加坡政府还计划进一步推出新限制措施,使钱骡除了遭受法律刑罚,生活中也要面临极大不便。
从10月起,政府将分阶段出台限制措施。
首阶段,某人若因钱骡相关罪行遭当局警告、起诉、定罪或调查,将被限制使用可用来转移赃款的网络银行、支付系统如PayNow、银行卡交易及提款机服务等。
未来当局还将进一步限制钱骡使用Singpass户头注册开通银行户头等高风险服务。
当局会根据钱骡造成的风险,决定具体实施的限制范围及时限,同时也会兼顾钱骡基本的金融及通信需求。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将近15%把名下电话号码卖给诈骗团伙的用户,是有前科的钱骡,涉及电话线超过1万1000条。
部分钱骡即使已被当局调查,却仍明目张胆继续申请新电话线转卖给不法分子。
据分析,由于新加坡人的防诈意识已有提升,对境外来电的警觉性较高,犯罪团伙转而把目光投向本地电话号码,向欲赚快钱的公众购买号码。
这些本地电话号码也可用来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接触潜在受害者。
钱骡提供的本地银行户头,则可被用来在不同银行间转移赃款,并将赃款汇出国外,增加当局追查的难度。
从相关新闻报道来看,不少涉及钱骡案件的嫌犯,都是年轻人乃至未成年者。
这个群体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知识,或许并未意识到出借银行户头、电话号码等个人资源,将带来严重后果。
但执法当局的雷厉风行已清楚表明,即使是没有直接涉入诈骗过程的钱骡,也得为自己一时的贪念付出代价。
在警方最新一波的打击行动中,共有15名介于18岁至35岁涉嫌在各类诈骗案充当钱骡的男女被逮捕归案。
根据警方文告,这15名钱骡将在今天(10月1日)至周五(10月3日)被控上法庭。
新加坡2024年的诈骗总损失金额创下新高,较前年激增七成至11亿1240万新元,不少受害者在诈骗案中痛失血汗钱。
想赚快钱的人,可别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间接毁掉了其他人的人生,也赔上了自己的青春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