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华文文学减古添今,理由太可笑

更新:
2018年09月07日 17:24
新加坡华文教育
(Getty Images)

到底是办教育还是做生意?

我国华文教育又来降低水平了。

正当有在陪孩子读书做功课的父母,都在慨叹我国现在学生的课业,相较上一代要来得更难更复杂;教育部又完全遵循政府贯彻从小就全力培养人才的精神,不断提高中小学各种科目难度,以求逼出中小学生十成功力潜能的时候,华文却偏偏特立独行,继续地、不停地化繁为简,生怕在籍学生赶不上进度放弃,也怕在职家长投诉这在本地几乎一无是处的科目拖累了孩子的学习进程。

36篇课文减至14篇是什么样的概念?

这回是修正了什么呢?从明年起,中学华文文学科里的古典诗词将减少,而以一些本地文学作品取代。

根据报道,教育部每五年检讨课程,现行教材于2014年启用至今,明年会除旧迎新。或许你不了解中学华文文学作为选修科的状况,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华文文学分成两种,一是完整课程,是独立的人文科目。完整课程目前课文包括22篇古代诗词与文言文作品,以及14篇现当代文学作品。

另一是配对课程,称为综合人文科目(Combined Humanities),修读此配对课程的学生,要兼修华文文学和社会科(Social Studies),当然华文文学部分的比重相对完整课程要轻得多,课文只包括14篇现当代文学作品。

那明年起实施的新课程做了什么改变?修读完整课程的学生,课文将从原有的36篇,锐减成14篇,只剩下八篇诗词(而且只有四首是古代诗词:杜甫的《春夜喜雨》、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如梦令》、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五篇现当代小说(包括新增本地写词人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车站》),以及新收录的本地作品谢裕民的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

20180907_chinese.JPG
中学华文文学明年新教材,减少古典诗词,更多本地作品入编,包括本地作家谢裕民的《放逐与追逐》和小寒的《回不去的候车站》等。(联合早报)

至于配对课程的课文,则不包括长篇小说,其余13篇与完整课程相同。

谁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比较丰富?

将更多本地作品编入教材,对我国极少数华文文学创作者来说,当然是令人欣慰和鼓舞之事,但作为“华文文学”这么大一顶帽子底下所承载的内容物,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在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好几篇古代诗词被抽出,取代的是新加坡文学作品。所选的本地创作反映我国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好让学生培养更大的文化鉴赏能力。”

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有多丰富?那要看你跟谁和跟什么来比较,既然科目名为“华文文学”,而不是“新加坡华文文学”,显然就应该以华文这个语文的发祥地及它的演变与源远流长为基础来研读吧,那我们这个只出生了50多年的国家,好意思在整个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面前说自己有多丰富吗?

更何况,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华人居多,却以英语挂帅的社会,我们到底要向学生展示这里的什么与华文相关的丰富历史与文化遗产?教育部所选择的那几部本地作品,除了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是建构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的新加坡社会,其余的在内容和文学性质上,又显示了什么样的丰富历史与文化遗产?

有人觉得是障碍就要去掉?

另一名受访者是南华中学母语部主任陈慧敏,她不只是有20多年经验的华文教师,也是课程检讨委员会委员之一。她说:“要鼓励本地学生修文学得先了解他们的语文能力、需求和障碍。现有的完整课程,整份试卷(一)是考古典文学、文言文,这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种障碍。”

又是因为“障碍”。想问的是,有谁一生下来就懂古文?谁不是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古文?任何语文语言,甚至包括一切知识,在我们尚未学懂和掌握以前,不也都是障碍,难道我们就该避开不去学?

很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社会,华文即使是最浅白的白话文,对很多人来说都已经是一个障碍,那是不是也该避开它,不去学,眼不见为净?

莎士比亚作品里的中古英文也不是现代人随意就看得懂的,还不是要经过学习,还是说这也是一种障碍,也可以从英文文学科里去掉?

那如果觉得数字是一种障碍的人该怎么办?可以把数学这科也干掉吗?

到底是办教育还是做生意?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每年修读华文的中学生当中,有1%会修华文文学,大概等于300多人。华文文学一方面不是必修科,也肯定不是像数学那样作为高等学府所提供不少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也不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前途;另一方面只有1%学生选修,也即表示这些学生肯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对华文文学深感兴趣才会选修,试问,他们会像上述陈老师所说,认为学习古文是一种障碍?

还是就像本文开篇时提到的,教育部是深怕再这样下去,未来选修华文文学的学生,会从1%掉到0%?

我绝对不反对把本地作品编入教材,只是,直接编入中学的必修华文和高级华文科就好了啊,那不是能让更多学生受惠,更普及地“培养更大的文化鉴赏能力”,也更能达到传承本地华文文学创作的效果吗?

至于华文文学科,理应就是比高级华文还要更上一层楼的水平,那就应该保留对渊源流长的华文文学的精深研读。

教育,就是要把不懂的教到懂,只因为学生觉得是障碍,就放弃或回避,那还是教育吗?那是迎合市场式地做生意吧?

 

*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