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榴梿摊位5年内增加4倍 业者叫苦连天

更新:
2019年05月13日 21:24
竞争激烈、成本提高 本地榴梿业者“苦哈哈”
本地榴梿业者将面临严峻考验。(互联网)

马国抢滩,中国抢榴梿。

去年3月由于马国天气异常炎热,导致许多榴梿树在非传统旺季居然也大肆地开花结果。当时红蚂蚁就介绍了新加坡八家价格公道的榴梿摊,位列其中的包括了一家坐落于锦茂路一带的“阿城榴梿”。

不过“阿城榴梿”最近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合伙经营“阿城榴梿”的两兄弟,哥哥徐宝生(60岁)和弟弟徐宝忠(57岁)因为涉嫌逃税而吃官司。

根据控状显示,徐宝生和徐宝忠涉嫌在六年内漏报约70万8000新元的收入,并少缴16万1600余元所得税。徐宝生也被控在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万元时,未向消费税署注册。兄弟俩并将漏报的收入用于个人开销和支付在马国的房贷。

徐宝生最终被判坐牢3周、罚款5000元和需缴付7万7000余元罚款,徐宝忠则被罚款1万元和缴付罚金4万6000元。

Shui Poh Sing 1.jpg
徐宝生被判坐牢3周、罚款5000元和需缴付7万7000余元罚款。(海峡时报)

逃税只是个案,按规定报税就无需担心

卖榴梿卖到吃官司,无疑引起本地榴梿业者的关注。不过,《海峡时报星期刊》的一篇专题报道显示,许多业者都认为”阿城榴梿”的官司只是个案。一名在芽笼经营榴梿摊长达18年的业者Alvin Teo告诉媒体:

“每一年我们都需要呈报我们的收入,我们在新加坡必须缴税。所以,我当然必须聘请一位会计师。要不然我怎么有办法应付?”

“我们已经缴付消费税(GST)10年了。”

另一名同样在芽笼的榴梿摊主也告诉记者,过去30年至少20年聘请专业会计师来做账:

“我们的会计师建议我们注册消费税,而我们也缴付了消费税长达3年时间。然后我们的生意在过去5年一落千丈,所以我们才又取消注册消费税。”

本地榴梿摊位数量大增导致竞争白热化

《海峡时报》访问的新加坡榴梿业者不约而同表示他们面对的最大难题不是国内税务局(IRAS)。

2018年,新加坡一共进口了2万2382公吨,总值达1千860万新元的榴梿。这个进口量比起2016年的1万7848公吨,总值1千180万新元多出许多。其中,超过95%的榴梿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

表面上看来,进口量大增,意味着本地的榴梿需求增加,然而榴梿业者在这波“榴梿热潮”中讨不了半分便宜。

随着新加坡人对榴梿的疯狂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选择投入榴梿生意,意图分一杯羹。这种趋势反而造成同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一名榴梿业者告诉《海峡时报》,本地2014年只有20至30个榴梿摊位,但如今新加坡已经有80至100个榴梿摊位

“许多榴梿摊位的助手现在也已经开了自己的摊位。”

20180323_sindy.jpg
新加坡榴梿摊位数量近年大增。(Sindy Durian 面簿)

《新明日报》报道,除了其他摊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榴梿业者也必须面对网上卖家的竞争。这些网上卖家会直接向榴梿供应商拿货,并直接送至买家要求的地址。另一方面,卖榴梿这门生意也随着时代演进而变得复杂。

早期的榴梿摊位基本上只需要2名员工负责经营,售卖过程简单,开榴梿、向顾客展示里头的果肉、然后将榴梿放入一个褐色纸袋称重即完成所有流程。

今档口的运作流程更繁复,包括开榴梿、包装、使用机器密封等,再加上处理垃圾,使得一般摊位至少需要5至6人经营。

中国也来“抢”猫山王

除此之外,榴梿业也面临“中国因素”的影响。

2011年,占本地进口榴梿总数高达95%以上的马国开始出口冷冻榴梿果肉到中国。《海峡时报》引述一位榴梿业者黄耀伦(译音)的说法:

“现在很多马来西亚榴梿都到中国去了,中国能拿多少是多少。跟其他供应商一样,马来西亚的(榴梿)供应商会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而中国给的价钱都很不错。”

黄耀伦补充,大量马国榴梿流向中国将导致本地的榴梿供应量减少,价格进而上扬:

“因此当我们的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涨。”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很有可能在今年底前开放让马国的带壳新鲜猫山王榴莲进口。

《东方日报》报道,马国与中国签署了《中国海关总署与马来西亚农业与农基产业部关于马来西亚冷冻榴梿输华检验检疫要求的议定书》,一旦经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马国的新鲜猫山王榴莲即可大举“入侵“中国。

目前,基于担心榴梿壳可能含有细菌和害虫,中国只允许马国将冷冻榴梿果肉和榴梿纯果肉出口到中国。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尽管进口数量有限,马国特有的“猫山王”和“D24”榴梿品种很快在中国引起热潮。马国采用自行掉落的“瓜熟蒂落”采收方式,因此比起从树上采摘的泰国榴梿来得可口动人。所谓“物以稀为贵”,马国榴梿品种在中国的价格和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猫山王榴莲纠纷.jpg
目前中国尚未开放马国的带壳榴梿进口。(互联网)

《透视大马》报道,联合国贸易资料库显示中国2018年的榴梿进口量比2017年多15%,达到35万公吨,价值1亿1000万美元。其中40%来自世界最大的榴梿生产国泰国,马来西亚所占的比例不到1%。然而,马国对中国的榴梿出口量预计到2030年会跃升至2万2061公吨。

随着中国开放马国的带壳猫山王进口,本地的榴梿供应量预计将进一步被压缩,榴梿业者引进榴梿的成本势必进一步高涨。

除了必须面对收购榴梿成本的提高,一名不愿具名的榴梿业者也告诉《新明日报》,一些来自马国的“抢滩者”会在本地承租档口卖榴梿。这些“抢滩者”采用的方式是拿着入境卡在本地逗留一个月后,即回马然后重新入境或由其他员工以同样方式进入新加坡“顶替”其位置。

这些来自马国的“抢滩者”售卖的榴梿通常都是甘榜榴梿等普通获得,然而由于价格便宜而吸引不少消费者。也有部分摊位打着“猫山王”和“D24”的名号,卖的却是泰国榴梿。该业者称:

“泰国榴梿的成本很低,例如1公斤有时只需要3元,但小贩的标价却可能高达10多元1公斤,从而赚取暴利。然而,泰国榴梿与马国榴梿相比,除了香味逊色,在口感方面也较干。”

本地竞争业者增加,中国允许马国新鲜榴梿进口导致收购价成本提高和来自马国“抢滩者”的”抢食”都是我国榴梿业者面对的难题。也难怪有30年经营榴梿摊位生意经验的黄耀伦(译音)会告诉媒体:租金、员工薪资和公积金才是他真正面对的真正难题,税务问题相对比起来自然显得渺小许多。

本地热爱猫山王等马国“名牌”榴梿的老饕恐怕也是“心惊惊”,怕是一顿猫山王飨宴下来,荷包也要大缩水了!

20190513 durian 2.jpg
今后想吃马国“猫山王”,恐怕荷包得先大出血了。(透视大马)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