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康自爆当年怎么学英语 barber一词让他开窍

更新:
2019年08月06日 14:05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教育部长王乙康今天在国会上宣布,从2024年起,各中学将全面推行科目编班,不再分流,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因材施教的同时,旨在减少“标签”效应。(新明日报)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教育部长王乙康今天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部门开支预算时宣布2027年起中学会考改以全国统一考试框架,不分N水准和O水准。为了进一步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各有所长,他在总结发言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个在说华语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学校里苦苦学习英语的故事。

他自爆说:

“我在一个说华语的家庭长大,小时候我只看华文漫画。当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能说能读的英文有限。我已过世的妈妈,那时她是华语老师,尝试教我(英语),不过她的英文也是很有限。”

他接着说,

然而小学三年级的某个时候,他突然顿悟了,发现能用学拼音法学英文。“我发现如果b-a-r读bar, b-e-r读ber,如果我把两者放在一起,它就变成barber。”

他继续说:

“从那时起,我开始读一些英文书。我能读懂这些句子,但几乎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在中学时,我的英语水平被同学们形容为“‘cannot swim”(福建话指很差劲)。这影响了其他依赖(英语)语言教导的学科,如历史和地理。备考时靠的是死记硬背一大段文本才及格。”

红蚂蚁听到这里,隔着电视屏幕都能感受到部长先生小时候学英文的挣扎。

部长先生接着说:

“如果我是在这个时代上小学,我应该会被安排加入学习支援计划,这对我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的时候,如果我能被安排在一个对英语要求不高的科目编班里,那对我来说也会更好,这样我就有时间去学习(英文)的基础知识,如果我能达到标准的话,我就可以升级到要求更高的科目编班。我应该是在G2英语的。

红蚂蚁插播:部长先生提到的学习支援计划(Learning Support Programme),主要是帮助英文水准低于平均水平,极可能不及格的20%到30%的小一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援计划。

而科目编班(subject-based banding),根据个人强项来修读程度较高的科目。科目水平分为中学水准1 (General 1,简称G1)、G2和G3 ,程度依次相等于目前的普通工艺、普通学术和快捷源流科目。计划从2014年开始试行,2024年将会全面推出。

在2024年入学的中一生依旧会根据小六会考的成绩报读中学,但将按照三个小六会考积分段决定他们将修读哪一个程度的科目。例如,成绩在第一个积分段的学生大多将修读中学水准1的科目。

虽然学生一开始所修读的科目级别取决于小六会考的积分段,但之后学生可以凭借校内考试成绩,按照自己的强项修读更高级别的科目。

故事讲完了,教育部长终于划重点说:

“有些学生每门学科都很优秀。但大多数人,像我一样,强项不一,也有特定的弱点。人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教育体系的挑战就是要迎合这种需求,给予学生时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发展,同时坚定‘我们会成长并且变得更好’的信念。”

他接着说:

“这就是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这不是为了让学业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走捷径、选修要求较低的课程,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课程。这个改变,帮助我们为学生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同时减少负面的标签和歧视效应。这样能鼓励我们所有学生拥有一‘不断向前’心态。”

蚁粉听完部长呕心沥血的故事,有没有被说服”科目编班”对学生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体制? 

其实,这不是教育部长第一次抖出自己儿时的英文很差劲。

王乙康的父母亲受华文教育,妈妈黄树兰是潮州人,因为新的英文课本让妈妈学得很痛苦,妈妈中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升学,后来到义安中学和正华小学执教,是名华语老师。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王乙康(右一)小时候和父母及哥哥到马来西亚旅游时的合照。(新明日报))

因而王乙康小时候在家里都是讲华语、福建话和潮州话。而后来爸爸王连丁(1963年社会主义阵线议员)还坚持把他送到有华校背景的学校,小学在1970年代的南洋小学,上中学时,爸爸要他选择上住家附近的海星中学。

王乙康2016年在接受教育部杂志Contact访问时也透露,王乙康在南洋小学和海星中学的日子英文都不好,直到上初级学院才开始更常说英语。

因为爸爸忙于政治工作和家中渔场的生意,经常不在家,家里大小事都由妈妈负责,妈妈也因此在家中成了孩子的“家教”。

为了让王乙康的英语能力更进一步,妈妈即使对英语不熟悉,也特地向人讨教再回家教导他。

王乙康还笑着说:

“有时我会怀疑她,她是不是清楚知道在教我些什么。但我看得出她很努力尝试,教会我们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王乙康去年5月分享一张旧照片,妈妈将还是婴儿的他抱在怀里,年幼的哥哥则站在身旁,和他过后回到同一地点所拍的照片形成有趣呼应。(取自王乙康面簿)

2015年他接受《联合晚报》专访时也说,他上大学之前英文并不好。小时候自己的成绩平平,一年级到四年级基本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直到五年级学业成绩才突飞猛进。因为突飞猛进,他记得上课时还受到老师特别表扬。

当时学业成绩进步,或许跟英文稍微好一些有关。他说:

“英文的那些语法,过去式、过去分词等等,都要苦读苦记。英文背景出身的人会不会苦读华文我不知道,但是华文背景的人都明白,你不读英文,在社会上很难生存。到上中学时,历史、地理、英文的理解与写作(General Paper)已经都用英文,科学还不需要大量写作,所以还好。文科的我就靠背范文,考试看到题目大概接近,就把整段背过的东西写出来。”

上高中时,死记硬背的环节他拿手,但是要用英语和别人自然交谈和进行讨论,王乙康说当时是“不能”的。
 
但是他的个性有好强的一面,就是因为英文是自己的弱点,他上高中时特意选择到讲英语环境的莱佛士初级学院,希望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王乙康曾是莱佛士初级学院田径队的跳远运动员。(莱佛士初级学院提供)

结果,他确实证明了自己,后来还获颁公共服务委员会奖学金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之后成为公务员系统里最被看重的政务官之一,还成为新加坡跟美国签署自由贸易谈判时的副谈判代表,看起来是标准的英校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更成为了教育部长。

“科目编班”是不是一个好的教育体制,红蚂蚁没有答案,只能让时间来证明。红蚂蚁只知道教育部长王乙康的故事非常励志。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