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上班拿钱天经地义 “付钱上班”你听过吗?

中国掀起“假装上班”热潮
“假装上班”在就业市场严峻的中国成为热门词条。(一条)

居然还供不应求

中国青年失业情况持续严峻。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今日(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当地8月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8.9%,是2023年12月调整统计方法以来的最高水平。

加上今年中国有破纪录的1222万个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准备投入职场,就业压力,可谓排山倒海。

山不转人转,面对经济下行、就业市场低迷的坏景气,一些年轻人,乃至中年失业者纷纷另辟蹊径“假装上班”。

早前中国曾有过人们早上西装笔挺准时出门,却跑到星巴克及图书馆“假装上班”的风潮。

如今,让人“演戏演全套”的“假装上班公司”也应运而生。

和星巴克和图书馆不同,“假装上班公司”具备一般办公室该有的设备,有电脑、桌椅、会议室等,有的甚至还会提供餐点饮料。

“员工”按照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时间到公司“上班”,但和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假装上班公司”不会委派任何工作,“员工”可以在办公室自行活动。

同时,在这里工作不单是“做白工”没薪水领,甚至还得“付费”才能上班。

“假装上班公司”公司一般收费介于每日30至50元人民币(约5.38新元至8.97新元)。

即便如此,“假装上班公司”的工位可谓一票难求。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在东莞提供“假装上班”服务的飞鱼(化名)指出,他在今年4月开始在社交媒体宣传提供假装上班工位租借服务后,短短一个月内就已租出所有位置,其他想申请的“菜鸟”只能候补排队,他也开始筛选一些有稳定业务的人。

亚洲新闻台采访到的另一名业主也声称,今年7月他的“假装上班公司”开始营运后,短短一个月便收到数千个询问。

同样的,这位业主也并非来者不拒,他会亲自面试申请者,以确保“加入”公司的是那些有明确计划的人,而非只是玩票性质的人。

破纪录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僧多粥少的职场。
破纪录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僧多粥少的职场。(路透社)

能让待业者找回体面,自由工作性质者也能拥有可高效工作的地方,使这类“假装上班公司”在中国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生意红火。

有“假装上班”需求的人林林总总。

有人是仍在努力求职的待业者;有人是创业者,有的人则是电商、直播、网络小说写手等自由性质的数码工作者。

对求职者而言,选择“付费上班”,是因自觉相比窝在家里,“假装上班公司”的职场场景能让他们在找工作及整理履历的过程中更有效率,也更有执行力。

对有意创业者来说,租下这些办公空间,也有助于和其他志同道合者交流,相互激荡出新点子。

至于从事电商、直播等数位行业工作者,虽然大多能居家上班,但为了应付家中思想传统的父母,避免让他们以为自己不务正业,因而选择到“假装上班公司”工作。

在社媒上“征才”的“假装上班公司”。
在社媒上“征才”的“假装上班公司”。(互联网)

“各司其职”

据BBC报道,去年大学毕业,却一直迟迟找不到全职工作的小文(译音),在上海一家“假装上班公司”租了个工位。

据她说,她的学校有个不成文规定,若学生无法在一年内签署就业合约或提供实习证明,就不发放毕业证书。

于是,她选择“付费上班”,拍下“假装上班公司”的办公室场景作为证明,回传给学校。实际上,她却是每天省下一杯奶茶钱,租个工位写网络小说,攒些零用钱。

但除了像小文这样的创业者,“假装上班公司”亦不乏为创业梦拼搏的人。

例如30岁的周先生,他去年创业失败后,转型做跨境电商,他觉得“假装上班公司”的办公室环境可以让他更自律,提升执行力,因此每月支付500元人民币“上班”。

他说,在“假装上班公司”,同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大家会随意开玩笑,忙了就闷头工作,闲了就聊聊天,玩玩游戏,让他觉得“精神放松,效率很高”。

周先生在“假装上班公司”找到了为事业拼搏的动力。
周先生在“假装上班公司”找到了为事业拼搏的动力。(BBC)

此外,《北京日报》则报道,一位化名小傅的杂志编辑,过去主要在咖啡厅或自习室工作,他负责开发杂志的新专栏作者,并于每月月底将编辑好的稿件回传给公司。

后来他在社媒上看到“假装上班公司”的广告,被其安静有序的“上班”氛围吸引,因此成了假装上班公司的“常驻嘉宾”,并与身边做着其他和自己不相干工作的“同事”成为朋友。

“假装上班”并非放弃努力

根据在东莞开设“假装上班公司”的飞鱼分享,在所有申请者当中,约有四成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是为了满足校方的实习需求,抑或是想缓解家人关心带来的压力;其余六成,则是平均年龄30岁的自由工作者。

一方面,有人假装上班是为了找回体面,维系自尊,因为在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中,工作仍被视为个人价值及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但另一方面,相较中国社会盛行许久的“躺平”,“假装上班”虽然也是某种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无声对抗,却也多了份积极的意义。

他们试图在“假装上班公司”中找回被需要、有用处的尊严。从躺平到“假装上班”,面对现实的严峻,这些中国年轻人仍未放弃希望,渴望找回体面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继续奋力一搏。

这种人生态度,或许正是幽暗岁月中透出的一线曙光。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