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组屋市场的这几块黄金地段 不久前都是先人的安息地
“和平共处”(二之一)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大家避讳搬家买房,但聊聊“建屋”的来历倒是无妨?
大家都熟知,比达达利(Bidadari)组屋区是建在旧墓地之上,但年轻的蚁粉可知道,其实新加坡如今许多被视为“黄金地段”区域,例如女皇镇、中峇鲁、碧山、乌节路等,过去都曾是一片片墓园?
其实,在上世纪的新加坡,墓地几乎遍布岛上的各个角落。
在市区周边,就有福康宁山的欧洲人坟场、乌节路的华人墓地,以及中峇鲁一带的华人和马来人公墓。
福康宁山的旧基督教墓地由莱佛士规划,于1822年启用,1865年关闭,主要安葬欧洲人、基督徒移民和殖民官员,共约600多座坟墓,但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华族教徒。大部分墓碑与纪念碑因日久失修,在1970年代被移走,如今仍有约250块墓碑嵌在老砖墙上留作纪念。
根据义安公司网站记载,除了乌节路义山(华族老前辈称为义山,意思是公共的坟山),公司当年还一度拥有多个墓地,分散在市区各处,包括汤申路、武吉知马路上段、金文泰路(今义安理工学院旧址)、实龙岗路上段、三巴旺、义顺、樟宜以及甘榜爪哇。
中部地区则有曾是本地最大华人坟山的碧山坟山,以及规模同样庞大的武吉布朗墓园。东北部则有后港“四英里半”的广义山。至于西部,女皇镇曾是华人坟地,而武吉知马在上世纪初也设有墓园,其中最知名的是第六道的福荣山。
这是因为早期人口集中在市区,墓地自然也靠近市区。同时,华人讲究风水,坟山多选在高地或靠近水源之处。新加坡土地有限,这些“风水宝地“日后在当局规划城市发展时,自然也成了发展住宅区的理想地段。
女皇镇
如今的女皇镇在1900年初曾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俗称“无尾港(Boh Beh Kang)”。这里当时主要是住着种菜养猪的福建人和潮州人,也有少数马来人和印度人和谐聚居,还设有华人坟场。
其中,芳林山私人坟场(又名章芳林私人坟场)占地约17公顷,相当于24个足球场,曾有9000 多座坟墓。
这块土地的主人章芳林(1825-1893)是一名富商,出生于新加坡,继承了父亲章三潮的烟酒生意及丰厚家产。他生前乐善好施,曾独资组织消防队,拨款兴建孤儿院,并资助庙宇和学堂的建设。
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民生住房问题,英国殖民政府下属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T,建屋发展局前身)在此兴建我国首个卫星镇,并以纪念伊丽莎白二世1953年加冕登基而命名为女皇镇(Queenstown)。
于是,芳林山私人坟场这块土地也被征用,一部分坟墓被迁至蔡厝港坟场。
值得一提的是,女皇镇目前仍保留一个坟场,双龙山坟场(Yin Foh Kuan Cemetery)。
它是本地最后一个客家坟场,由应和会馆先贤于1887年集资,从殖民地政府购买荷兰路双龙山 40多公顷土地,作为安葬乡亲的义山。
同样地,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为发展女皇镇征用了义山大片土地,如今仅保留祠堂周围约1.8公顷的土地。
人们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却似乎不适用于兴建于前墓地上的住宅。
女皇镇常常创下转售组屋价格纪录。譬如在今年6月,2016年建成的女皇镇杜生阁(SkyTerrace @Dawson)一个五房式组屋单位以165万8888元转手,是建屋发展局至今公开的转售数据中,售价最高的五房式单位。
该区组屋大多在1968至2000年期间落成,尽管剩余屋契越来越短,但仍有稳定需求,目前四房组屋,转售价也超过71万元。
在私人住宅方面,老旧的三卧房单位转售价已突破300万新元,譬如在1997年建成的永久地契的金锭园(The Anchorage),这可能与其超大户型有关,推高了总价。
至于较新的项目,如2022年落成的尚景苑(Stirling Residences),三房单位转售价达239万新元,也成为附近项目定价的参考标准。
支撑这种需求的原因,是女皇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坐落在中央核心区(CCR) 之外,意味着前往乌节路和中央商业区通勤时间短。区域内除了有女皇镇地铁站(东西线),还有亚历山大路(Alexandra Road)和亚逸拉惹快速公路(AYE)通往全岛各处。
此外,该区靠近就业枢纽,如纬壹(one-north)、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 和亚历山大商业区(Alexandra business cluster),生活配套也十分便利,距荷兰村、登布西(Dempsey)等休闲地仅数分钟车程。
中峇鲁
在发展公共住宅区之前,中峇鲁(Tiong Bahru)原本是华人坟场和农耕地。“中峇鲁”这个名字是华巫(闽南语与马来语)混合而成,“Tiong”是闽南语的“冢”,指高大的坟墓,“峇鲁”(Bahru)在马来语中意为“新”。两者合起来,即“新冢地”。
当时,大部分华人移民生活困苦,有些甚至客死异乡。为了让这些同胞安息,福建社群于1828年 在中峇鲁创办了恒山亭,主要负责乡侨的丧葬事务,并管理福建坟山。
恒山亭坟山背后就是中央医院,连接中峇鲁,面积不大,1859年便已经满了。福建社群于是开设“新冢”中峇鲁,到了19世纪末的鼎盛时期,中峇鲁每年举行500场葬礼。
随着更多移民涌入,新加坡住房紧缺成为迫切的民生问题。
英国殖民政府遂看准中峇鲁地区,于1927至1928年期间开始清理坟地,为兴建更多住宅腾出土地。
到1936年,首批标志性的摩登流线型(Streamline Moderne)组屋完工,当时建筑设计前卫,带有航空和游轮风格的曲线结构。
从150多年前的坟场,渐渐发展成如今充满活力的住宅区,中峇鲁创造了许多“新加坡第一”,包括第一个组屋防空壕、第一个组屋区,以及第一座联络所。
和女皇镇一样,因为地点优越,中峇鲁组屋虽旧,转售价却不受影响。
这里的组屋在1975年到2013年之间落成,一套三房组屋的转售价接近65万元,而四房组屋则约91万4000元。
私人公寓的价格,如1995年建成的嘉怡花园(Central Green),平均两卧房单位转售价约150万元,三卧房约229万元。较新的公寓,如2018年竣工的Highline Residences,一卧房转售价约115万元,三卧房接近250万元。
(一个是组屋转售价格居高不下的热门住宅区,另一个是世界级的购物街,碧山和乌节路的“前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下一篇给大家介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