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组屋旧公寓现在还有市场 能持续多久却是另一回事
价格只升不跌只是神话?
《新衣哪有旧衣好》是一首相当知名的新谣歌曲,但在本地房地产市场,要唱一首《新屋哪有旧屋好》其实也可以,因为根据近几天媒体报道的数据,无论是组屋还是私人公寓,旧单位目前仍有市场。
先说明一下,这里的”旧”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兴建、屋契还剩下大约30-40年的组屋,私宅方面则是80年代落成、屋契还剩60年左右的公寓。
根据房地产网站PropertyGuru提供给《商业时报》的数据,1960年代建造的组屋,中位数要价在今年7月为37万5000元,较一年前上涨1.6%。
私人公寓方面,市区重建局和瑞联集团(Realion Group)的数据显示,屋龄在40年或以上的99年地契公寓自2018年以来,无论是交易量或中位数尺价都在上升:2018年共有101宗交易,中位数尺价达到914新元,今年1月至7月间,已有至少215宗交易,中位数尺价则上升到1115新元。
即使屋契仅剩下50多年或更少,这些较旧的组屋和公寓仍有需求,但这个好景能持续多久,还真的不好说。
位置与面积仍是吸引买家的因素
旧屋更受买家青睐,有哪些原因?
据《商业时报》报道,1960年代落成的建屋局组屋目前还有299座,多数集中在女皇镇、大巴窑、红山和芽笼一带,加冷、黄埔和中央区也有一些相同年代的组屋,一共有2万4428个组屋单位,多为三房式或四房式组屋。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座教授程天富告诉《联合早报》,旧组屋往往靠近市中心和便利设施,因此在屋契贬值(lease decay)效应显现前,需求会保持强劲。他预计,在优越地段,旧组屋仍会有活跃交易。
另一边厢,旧公寓虽然面对基础设施老化、储备金(sinking funds)不足而无法展开大规模维修的问题,买家还是没有却步。
接受《海峡时报》访问的业者指出,旧公寓地点优越、单位面积也更大,还可能集体出售,又比新公寓便宜,因此对不介意屋契较短的买家来说,仍具有吸引力。
旧公寓能比新公寓便宜多少?根据市建局和瑞联集团最新数据,在今年1月至7月间,屋龄在5年以下的99年地契公寓中位数尺价是2479新元,比屋龄在40年以上的旧公寓高出122.3%。
房价随屋契“断崖式”下跌?
以上数据再怎么振奋人心,屋主或许不该先暗自窃喜,认为自己坐拥一座价值还会持续上升的金山银山。
合登集团高级数据分析总监李思德以芽笼3巷、地契在2020年到期的老排屋为例,解释房产价格在屋契到期之前会如何急速下降:
接受《海峡时报》访问的房地产经纪都指出,对旧公寓的潜在买家来说,融资仍是主要考量,因为银行在发放房贷时,会考虑剩余屋契。新房产的买家一般可以获得高达75%的贷款,但购买旧公寓的买家就无法获得相同比例的贷款,屋契如果只剩下30-35年,银行甚至可能拒绝贷款申请。
至于1960年前建造的组屋,即使其中位数要价今年仍比去年上涨1.6%,却还是远低于整体转售市场10.3%的涨幅。
SRI研究与数据分析部主管莫汉指出,这些转售组屋的需求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同一组屋区想要换成更小单位的年长住户,或收入较低的买家。
由于建屋局规定,转售组屋的剩余屋契必须能让买家居住到95岁,因此随着屋龄增加,买家群体也会收窄。
莫汉也指出,即将推行的自愿提早重建计划(VERS)虽然能为旧组屋区更新提供长期路径,但能否有效落实,还取决于居民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