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和陌生人清晨在咖啡馆共工两小时,真的能比办公室更高效?

“Type-A Breakfast”在2019年的“上班”地点。
“Type-A Breakfast”在2019年的“上班”地点。(Rice Media)

一日之计在于晨?

“Type-A Breakfast”不是指早餐套餐A。

而是由在售票网站Peatix负责业务拓展的Nicholas Gerard以及已经移居美国旧金山的企业家Melvin Yuan,在2016年创办的一个“Type-A Breakfast”社群。

这个社群提倡每周选择一天,从早上7时半到9时半,聚集在本地一家咖啡馆,与一群 “A型人格”(Type-A)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一起“上班”。喝着咖啡,专注投入,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整整一天(约8小时)的工作。

“A型人格”的特征一般是好强好斗、具进取心、雄心勃勃、干劲十足、拥有超强自律。他们一般习惯用成就感来评价自己人生的价值,却也因此终日忙碌不已,过着不愿放松、不愿从事琐事的紧张生活。

那为什么“Type-A Breakfast”会选择这两个小时呢?它不仅仅是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更是基于三个高效原则。

1、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

帕累托法则,又称二八法则。“Type-A Breakfast”深信,在所有任务里,80%的成果很可能来自20%的努力,因此他们挑出了一天最关键的两小时,来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这种巨大的效率提升,让他们可以把当天剩下的任务,甚至原本要分散到一整周的其他任务,提前完成或安排。

2、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在帕金森定律里,工作会不断扩展,直到占满所分配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给自己两个小时完成一件事,它就会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若是给七个小时,它也会拖到七个小时才完成。所以“Type-A Breakfast”认为,要给自己限定时间来完成手头上的工作。

3、艾维利时间管理法(Ivy Lee Method)

“Type-A Breakfast”认为,使用艾维利时间管理法来确定两小时冲刺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该方法建议列出一份 “不超过六项任务、按重要性排序” 的清单,并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前,坚决不做下一件事的情况下,逐一完成。

简单来说,在出席“Type-A Breakfast”,大家会先用帕累托法则找出最关键的20%任务,再按重要性用艾维利时间管理法列出不超过六项的优先清单,最后用帕金森定律给它们设定紧凑的两小时框架,这样就能集中精力高效完成最重要的工作,避免被琐碎事务分散注意力。

Loading embed...

比办公室或家里无休止的打扰要更少分心

《海峡时报》生活版副编辑Lee Siew Hua今年8月参加了一场“Type-A Breakfast”聚会,亲身体验一番。

那天,她早上6点起床,前往位于克拉码头中央商城的一家咖啡馆。

迎接她的是“Type-A Breakfast”的创办人Nicholas,除了给她提供Wi-Fi密码,也耐心地解答了她的问题。

她在清晨7时半的宁静中,没有干扰、没有社交媒体、没有拖延,伴着一杯好咖啡,与志同道合的忙碌伙伴共享能量,高效完成了不少工作。

她形容,咖啡机的喷吐声此起彼伏,但这种环境声音反而让她觉得舒服。音乐并不是她的喜好,却比办公室或家里无休止的打扰要更少分心。

时间很快就来到上午9时半,Nicholas果断喊停。

这时,大家开始轻松社交、互相交流,顺便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后来,Lee Siew Hua 也尝试在家里和办公室复制“Type-A Breakfast”的模式,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她回顾自己参加的三次“Type-A Breakfast”后发现,换个环境、新的氛围以及一个小型社群,让他们能够为一天设定明确目标,怀着使命感,在自我驱动下高效行动,确实能显著提升效率。

被“A型人格”的人包围,工作动力瞬间满格

网媒Rice Media的记者Grace Yeoh也曾参加过“Type-A Breakfast”,让她惊讶的是,她在45分钟就写完了三页篇幅的文章,她通常要花好几天时间才能构思出一个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引言。

她描述说,她在“Type-A Breakfast”中感受到的这种强大动力,来自于社交影响力或同侪压力,这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该社群的核心原则之一。

“Type-A Breakfast”社群成员坚信,当你被一群早上六点(甚至更早)起床、努力工作的“A型人格”的人包围时,你真的不想刷脸书、回复闲聊消息,或只是反复看邮件。

在参加活动前,她曾想过,为什么“Type-A Breakfast”不能在线上虚拟社区进行,结果发现,唯有亲身置身沉浸于营造出该氛围的人群当中,才会让效率真正飙升。

如身临图书馆,专注于手头工作

Johanna Tay告诉《海峡时报》,她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参加“Type-A Breakfast”,这个概念之所以能延续下来,是因为大家都默认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体改效率。这种感觉就像置身于图书馆,你深知自己不能接电话,所以会更专心。

她会利用那两个小时,来处理平时没时间处理的行政事务,比如缴付账单,同时集中完成较大型的工作任务安排。

目前,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房地产硕士课程,她正在考虑把“Type-A Breakfast”的形式带进校园内,与同学们一同实践。

其实,并非每个与会者都是“A型人格”。Johanna就说,她只有在这两个小时是“A型人格”,一天的其余时间都是C型人格。

Nicholas则告诉网媒Rice Media,有些人会利用这两小时完成平时很难抽出精力处理、但不得不做且枯燥无比的行政事务,比如处理发票或发送社交邮件等。

每个人对高效的定义不同,而那两小时,将能会迫使你真正意识到,对自身而言,效率究竟意味着什么?

Loading embed...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不过,“Type-A Breakfast” 并不适合每个人。

有些人体验过一次就不再参加,有些人因为住得离克拉码头较远,通勤到咖啡馆本身就觉得浪费了不少时间,当然,也有些人自有提高效率的秘诀,不需要依靠他人的动力。

在冠病疫情之前,“Type-A Breakfast”的免费工作聚会每周会举行三到四次,后来还在海外开设了分会,往往由移居当地的新加坡人发起,地点包括吉隆坡、曼谷、东京、巴塞罗那、台湾,甚至爱沙尼亚(Estonia)。

在经历一段停摆后,“Type-A Breakfast”近日在新加坡重新启动。Nicholas选择了周三早晨,把它当作一周当中的能量加油站。

Nicholas告诉Lee Siew Hua:“7时半开始工作,真的非常神奇,因为在一天的混乱开始之前,我就已经事先完成了一些工作。”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