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和审批未免太多了! 一名新加坡人从私企转去政府部门的文化冲击
你同意吗?
一名30多岁的华族男子在社交媒体平台Reddit发贴文,分享自己从私企转去政府部门工作时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并好奇地询问是否有其他人有相同经历。
他自我介绍说,自己拥有十余年在大型美国和中国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积累了与国际客户及高层主管合作的丰富经历。
但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了保障固定收入,6个月前他接受了小幅降薪,到政府部门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他抱怨说,结果没想到,为了把事情办成,他需要应付很多低效的利益相关方协调。
他举例说明:
在私企时,他更受上司信任,可以自主推动工作。而现在,他必须花大量时间去说服上司相信自己的行动计划可行;
他发现,政府部门的同事很少质疑主管,而主管有时会下达含糊不清的任务指令,期望下属自行摸索完成;
在政府部门工作时,他们被要求快速完成任务并持续产出成果,却缺乏时间进行思考和战略规划。他认为这不利于自己长期职业发展,现在感觉自己就像个重复乏味的麦当劳汉堡制作员。
他说,自己在政府部门工做了六个月后,如今已经准备好辞职,并且99%可能放弃要等到2026年3月才发放的奖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接触到了“新加坡公司”文化中最糟糕的一面。
“生活不应该只是不断讨好一个要求很多却不愿让我掌握主动权的雇主。”
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做自由职业,寻找下一份工作。
这位男子没有透露自己为何会离职早前的私人企业。
红蚂蚁也发现,有不少从私企转到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都难以适应其运作模式。有人觉得太死板,有人觉得缺乏弹性,还有人抱怨繁文缛节太多……最终,很多人又回到了私企。
真的是这样吗?
他的这个帖子引发了热烈讨论。
不少自称有政府机构工作经验的网民认同他的观点,也对他表示同情。他们也解释说,政府机构出于公众利益不得不这么运作,他们与私营企业的运作方式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红蚂蚁整理了网友的一些解答。
1、政府工作部门的效率无法跟私人企业比较,主打的是稳扎稳打不出错
政府部门并非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而是需要对全国人民负责,因为他们开展的项目所需的费用都来自于公共资金。
私企则不同。私企可以通过试验来不断调整方向和改进计划,并从中学习。
但在公务员体系中,在项目获批执行之前,必须先说服上级相信该项目能带来积极成果,同时说明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
政府部门的任何审批都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公众利益、政策一致性等等,还必须与总体规划相契合。
这是因为,公务员所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得层层把关,确保没有环节会出问题,因为彻底失败的成本和损失极高,无法向人民交代。
如果政府完全信任员工,允许他们按自己的计划推进,而不经过多层审批和流程,一旦计划失败,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修复,不但花费巨大,还会引来公众质疑和不信任。
为此,政府设立了多层把关机制。虽然效率未必最高,但这种机制可以在政策或计划执行前期展开多重审查,有效降低风险。
2、要制定让所有公众听得懂的政策,没有想象中容易
当一项可能不受公众欢迎,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政策,例如消费税(GST)被实施时,公众会作何激烈反应,我们现在已经多多少少有些概念。
在政策推出前,政府通常会预判各种可能出现的公众反应,并制定应对方案。为了尽可能覆盖各种情况,相关工作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呈报报告和反馈。
此外,一般政策面对的群众在背景、年龄和文化上都各不相同,情况极为复杂。为了兼顾每个群体,就必须为个个群体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再者,人性本就复杂,忠言逆耳,因此当局还需考虑如何表达,才能让公众更易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在私企内部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轻松解决的事务,在政府部门可能需要多次汇报和反复呈现,才能批准通过。
3、公务员日常:在效率与监管之间找平衡
身为公务员,就必须对公众负责。
但与此同时也须清楚认知,你不可能满足所有公众的所有要求,因为政策总会涉及权衡。
公务员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在赋予公众自主权与防止滥用之间做出谨慎的平衡。
一名网民就以自己参与的技能提升计划为例指出:
公众抱怨某些培训机构钻政策漏洞滥用补贴,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和制衡”。但培训机构却表示,他们为了拿到政府补贴已经经历了太多道流程。
那么,所谓更多的“监管和制衡”意味着什么呢?
实际上就是增加流程,以确保课程质量达到宣称的效果。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增派人力,也让培训机构面临更多程序环节。
事实上,要真正将这些“害群之马”筛出,最有效的方式是公众在完成课程后,认真填写政府问卷调查并提出问题。但公众往往不愿意这样做。这也意味着公务员需投入更多精力去调查和核实。
新加坡的公共部门在全球属于高效率之一
有网民指出,令人稍感安慰的是,新加坡的公共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高效率之一。
另一网民说,如果你能调整好自己的预期,这份政府工其实可以很有趣、很有成就感。有些事情,只有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做。比如他刚刚就和马来西亚的对口部门一起完成了两场大型活动,旨在增进与邻国的良好关系,公共服务署高层和部长们都参与其中,这种经历是私企很难提供的。
有网民也说,原帖主也未免把私企的工作环境描绘得太美好了。
他举例说:“我们需要高效执行,源源不断地产出成果,几乎没有时间去深思和规划战略,这在私企并不罕见。问问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员工,我敢肯定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另一位网民也分享说,只要你不是公司的最终决策者,你的上司也是一名员工,他需要向自己的上司负责,而他的上司又要向更高一层负责。即便你晋升为“上司”,在公共部门依然会感到受限,因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重层级的领导们,每一个流程和程序都必须经过审计和批准。
这种情况在某些私企或行业中也会存在,并非公共部门独有。
有网民也建议原帖主,不妨给自己更多时间来观察自己能否适应政府部门的工作,同时可以尝试申请内部或其他部门的轮调。并非所有政府机构或部门都如此严苛,这主要取决于所属的岗位。
政府部门的工作并非适合每个人,因此如果觉得自己更喜欢私营企业,无需因此质疑自己在政府部门“失败”或觉得自己“不合格”。毕竟,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也有相对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