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有房屋经纪称地陷导致房价跌30% 狮城老公寓却“陷入”另一种僵局

新加坡有逾三成公寓已有至少30年屋龄。(海峡时报)
新加坡有逾三成公寓已有至少30年屋龄。(海峡时报)

要不要出钱维修的拉扯

上月底,丹戎加东发生地陷事故后,坊间曾一度流传,有房地产经纪称附近的私宅价格恐大幅下滑30%。

不过,受访者的房地产专家皆认为,这更可能是“无良”房地产经济借机炒作,制造恐慌,诱使屋主出售。

除了在交易数据上没有证据显示当地房价大跌30%,一些房地产专家也列出过往例子,举证这类突发事故,不会导致私宅价格大幅滑落。

例如2004年尼诰大道的地陷事件,并未导致美芝路一带的私宅价格受挫,后者价格反倒还在2004年至2007年之间上涨了134%。 位于武吉知马一带的嘉鸿花园(The Tessarina)2009年及2010年曾遭逢水灾,当时房价的涨幅虽落后于整体私宅市场,但在一年内仍上升了1.8%,且在政府完成基础建设,改善淹水情况后,在2011年至2022年8月之间售价还上涨了49.5%。

换句话说,只要建设局针对地陷展开独立调查的结果能取信于人,对当地房价应该不会有太大冲击。

这也显示,即使发生地陷这类突发性事故,也不太可能对许多人视为生财工具的私宅价格造成过大波动。

但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私宅,尤其是非有地私宅没有需要面对的艰难课题。

和新加坡社会一样,本地有不少公寓也迈入“老龄化”。

根据房地产经纪公司ERA估计,新加坡目前共有2703个公寓项目,其中有836个(31%)的屋龄已达至少30年。

假设未来没有集体出售计划,这批屋龄30岁以上的公寓将进一步攀升至1160个。

新加坡有逾三成公寓已有超过30年历史。(联合早报)
新加坡有逾三成公寓已有超过30年历史。(联合早报)

即便没有天灾人祸,部分老公寓往往也经不起岁月的摧残。

毕竟,就像人类的身体,老了毛病越来越多,“年久失修”是公寓屋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电梯故障、防水层失效,以及电力系统老旧等,原因是这些关键设施都过了原先设计的使用年限,这种情况在30年以上的老公寓尤为显著。

按常识来说,东西坏了,维修或更新就好。

但老公寓面对的问题的是:

想修,却没办法修。

维修的钱从哪里来,是个大哉问。

新公寓项目推出时,往往以亮眼外观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买家,但这些优点随着公寓“年事已高”,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维系。(联合早报)
新公寓项目推出时,往往以亮眼外观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买家,但这些优点随着公寓“年事已高”,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维系。(联合早报)

管理费和“储备金”都已不够用

一般而言,公寓住户需要定期缴纳物业管理费,这些管理费一部分用作公寓日常运作,还有一部分会纳入累积基金(sinking fund)。

累积基金的功用类似未雨绸缪的“储备金”,是为了用来支付公寓日后的大型维修工作,包括油漆和更新设施等。

然而,不少老公寓的管理费是数十年前定下的标准,累积基金如今也不一定足以支应因通货膨胀而节节上升的维修费。

此时,公寓管理委员会若要筹措额外的维修经费,就只能向住户征收额外费用,或提高管理费,但这只有在常年会议或特别屋主大会经由多数住户同意后,才能落实。

无奈的是,住户间的意见分歧,却往往极易使这一“找钱”过程无疾而终。

尽管有的住户会希望确保老公寓的宜居程度,对于增加管理费或额外支付相关费用,以进行大型维修工程并不会过度抗拒。 但有的住户却更重视物业的投资回报,他们着眼于集体出售(en bloc),因此倾向延后维修,避免额外支出。换个说法便是,反正迟早都要出售,为何现在还要花冤枉钱。 此外,还有的住户,尤其是退休人士则纯粹是因囊中羞涩,而无法承担额外增加的维修费用。

这种分歧,导致公寓管委会筹钱进行保养及更新的过程复杂化。

根据《海峡时报》所引述的业界人士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公寓的管委会宁可按兵不动,推迟非紧急工程。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维修做法,难免对居住在老公寓的住户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海峡时报》的报道称,一名芬木大厦(Fernwood Towers)的住户因所住楼层的电梯损坏,被迫使用楼梯往返位于21楼的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落成,属于永久地契的芬木大厦曾一度在2018年进行集体出售招标,但最终并未成事。

实际上,尽管部分公寓住户希望能通过集体出售获取最大投资效益,但能够成功集体出售的项目始终是少数。

今年上半年推出的10个集体出售项目中,只有三个成交。加上寻求集体出售的老旧私宅项目未来只会越来越多,市场条件严苛,以及政府的房市降温措施相继落实,集体出售市场的严寒恐怕短期内不会结束。

公寓具有某种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性质。

其公共性,体现在住户对公寓的愿景,无论是确保居住品质,抑或是设法集体出售,皆必须取得一定共识,才有可能推进相关事务。

维持居住品质(花钱保养)与极大化投资效益(推迟保养)的拉扯,随着越来越多本地公寓“迈入高龄”,恐怕只会愈演愈烈。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