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不是夸张的电影情节! 研究:丧亲之痛真的能让人心碎而死

(ALAMY)
(ALAMY)

真实存在的生命警讯

“心碎了”在中文里,通常是形容极度的悲伤或痛苦。

如今研究发现,原来心碎真的可能致命,只不过,它不是让人当场死去,而是悄然加快了死亡的速度。

公共卫生科学期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在7月25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在亲人离世后,如果悲伤过于强烈,人真的可能会因“心碎”而死。

那些出现“高度悲伤症状”的丧亲者,在亲人去世后的十年内,死亡的可能性远高于那些悲伤程度较低的人。

在这项研究中,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的博士后研究员Mette Kjærgaard Nielsen及其同事,找来了1735名研究对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2岁,来自不同的教育程度,主要为女性(71%)。其中,1138人为离世者的伴侣(66%),476人(27%)为他们的成年子女,121人(7%)是与他们有其他亲属关系。

他们追踪调查了这1735人在10年间的长期健康状况,并将他们按悲伤症状的轻重分为“低程度悲伤”组与“高程度悲伤”组。

(ALAMY)
(ALAMY)

该研究发现,处于高程度悲伤组的亲属有26.5%在十年内去世,而低程度悲伤组的死亡率则为7.3%。

所谓“高程度”悲伤,指的是研究对象出现了研究人员所定义的九种悲伤症状中超过一半的表现,例如:感到情感麻木、人生失去意义、难以接受亲人离世,或对自我认同感到困惑等。

研究对象会在参加研究的最初、以及丧亲后的六个月和三年,分别填写问卷,让研究人员能够收集他们的悲伤症状数据。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从参与者使用医疗系统的频率,发现高悲伤症状的亲属更常使用精神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剂)、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全科医生谈话疗法、私人执业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服务。

对大多数人来说,近亲去世是一件足以改变人生的大事。失去重要的人是一种多层面的经历,会带来沉重的痛苦,其影响可能涵盖生理、情感、认知、社交以及精神等多个层面。

丧亲之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包括引发抑郁症和心力衰竭 。因此,对丧亲的反应会导致近亲去世后亲属的医疗保健服务使用量增加,死亡率上升。

别忘了被留下的家属,他们承受得更多

(ALAMY)
(ALAMY)

研究员Nielsen也告诉有线电视新闻台(CNN),在亲人离世之前,悲伤轨迹较高的人已经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也可能会经历极大的情绪困扰,难以应对当前的处境。”

她指出,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自我评估健康状况不佳,以及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者,丧亲都会加剧悲伤情绪。

无论是被广泛采用的生活事件压力量表(又称社会再适应量表,Holmes-Rahe Stress Inventory),还是英国《独立报》最近的一项调查都显示,配偶去世在所有人生压力事件中排名第一,而至亲或家庭成员的死亡则位列第五,压力指数高达65。

伦敦帝国学院的心脏药理学名誉教授、心脏病学家Sian Harding也指出,任何形式的丧亲都会对心脏健康产生急性影响。

一种被称为“心碎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是广为人知的急性反应症状,通常由极度压力事件触发,例如亲人离世。

心碎综合征患者病发时,左心室收缩出现问题,整个心室无法正常收缩。左心室形状变成上窄下圆,像是日本传统诱捕章鱼的藤壶, 因此医学上也形容此病为“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鱼罐心肌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因为不能正常泵血到身体,病发时便会出现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可能包括胸部疼痛和气短。

这是有迹可循的现实。

73岁香港武侠片知名演员徐少强2024年9月传出因食道癌病逝,四天后,他年仅43岁的中国舞蹈家妻子因办理丈夫后事时伤心与劳累过度,也心脏病发作逝世,追随丈夫而去。

2025年7月,一名马来西亚的16岁少年因遇车祸当场惨死,父亲赶往现场亲睹儿子遗体痛心不已,返家后疑心脏病突发暴毙,父子同日亡,令人不胜嘘唏。

Sian Harding也指出,丧亲这种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它可能以心脏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她指出,丧亲所带来的长期压力,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皮质醇(压力荷尔蒙)上升、糖尿病风险增加,以及心理健康恶化。她也提到,有研究发现,一些人在丧亲周年当天去世,与“心碎综合征”有关。

因而,Nielsen认为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或许能在患者重病期间及早识别出情绪受创的亲属,适时提供后续支持服务,这将有助于防止他们陷入更深层的悲伤情绪之中。

失去挚爱之人后,真正漫长的考验才刚开始。

悲伤不仅是情绪上的波动,更可能在无声中侵蚀身心健康。对那些被留下的人来说,生活得继续,却往往要独自承受情感、心理甚至生理上的巨大压力。别让这些人在悲伤中孤立无援。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