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机票竟比双人贵! 美国航空公司差别定价惹议,其他公司会效仿吗?
买机票也是大学问
一般来说,航空公司为了使收入最大化,为机票定价时通常会遵循三个核心原则:
1、预测需求,调整价格
航空公司会运用复杂的算法追踪旅客的预订习惯,预测某段时间的出行需求,并识别旅游高峰期。在需求高或节假日旺季时,就看准顾客愿意买单,把票价定高一些。
2、控制可预订性(Availability Control)
并不是所有票价都会随时开放。航空公司一般会利用大数据分析,例如哪一天订票人数多、座位还剩多少,或航班后期是否会热卖等,来判断某些便宜票要在什么时候暂时“藏起来”,等到特定时机才重新开放。
3、 座位库存管理(Inventory Control)
每一班航班的座位虽固定,但票价却不同。航空公司会根据乘客类型和订票时间,分配不同数量的票价等级:
一部分是便宜票,吸引提早订票的旅客;
一部分是中价票,给预算灵活的旅客;
最后则保留高价票,专为临时决定出行、愿意付出高价的商务旅客准备。
航空公司深知,不同旅客关注点不同,因此透过这种“分层售票”策略,让同一架飞机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美国的航空公司定价有新招
不过,5月29日,一个主打旅行优惠的网站Thrifty Traveler报道称,美国三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s)和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对单人旅客开出的票价竟然比多人同行还要高,目的是为了识别商务旅客,赚他们的钱。
他们举例说,从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飞往附近皮奥里亚(Peoria)的联合航空单程票,一人票价为269美元;但若选择两人或以上同行,每人票价竟然降至181美元,足足差了近百美元,贵70%。
以联合航空为例,一人订票时显示的通常是“Q舱”(即折价经济舱)的票价;多人订票时,系统则可能自动切换到更便宜的”低价经济舱(deep discount coach)”等票种。也就是说,系统会将最便宜的机票优先安排给多人订票的乘客。
该网站作者Kyle Potter抱怨,这种做法等于是航空公司在“将票价武器化”,专门用来对付那些“没办法复制自己”的单人旅客。
“航空公司不该因为乘客是单独旅行就惩罚他们,尤其当这种价格策略根本没有公开透明时。”
不过,这种定价策略目前主要出现在美国境内的单程航班上。对于来回票或长程国际航线,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目前没有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对此做出正式回应,但据报道,达美航空和联合航空在遭受旅游博客圈强烈反弹后已取消这种做法。
由于三家航空公司均拒绝接受采访,《经济学人》转而采用技术手段展开调查,使用SerpAPI自动读取谷歌航班票价,在7月20日当天,下载了这美国三大航空公司所有国内直飞航班的单程经济舱票价数据。
《经济学人》将所有出发日期统一为7月28日(星期一),回程则设定为当周的星期五或星期六,一共收集了1万9000个票价记录,覆盖3200条航线,基此对比单人订票与两人同行订票的价格差异。
《经济学人》7月22日在网站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达美航空的确已经放弃这种做法,无论任何行程,两人票价至少是单人票价的两倍。
然而,美国航空以及联合航空仍保留了这种做法。
调查发现,单人旅客若在周一至周五之间往返某个地点,票价往往比其他人都贵,包括那些行程跨过一个周末的单人旅客,或有旅伴的旅客,即使他们的行程不跨过周末。
以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Greenville)飞往北卡夏洛特(Charlotte)的航线为例,若在周五回程,美国航空的单人票价是811美元,两人同行则是每人565美元。
若改为周六回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每人票价都降到497美元。
这种差价策略特别常见于短途航线,或那些没有与廉价航空公司西南航空(Southwest)直接竞争的航线上。
这种做法,无疑让人觉得航空公司是在趁机“敲诈”商务旅客,尤其是在工作日独自出行的乘客。
讽刺的是,旅游博客揭露此事的初衷虽然是为旅客争取公平待遇,其实却弄巧反拙,因为达美航空和联合航空在舆论压力下取消这类单人加价的策略时,并没有“回馈”单人旅客,而是把原本较便宜的多人同行票价调高到相同水平。
其他航空公司会效仿吗?
要改变人类行为,奖励往往比惩罚有效,同样的理论似乎也适用于航空业。
因此,比起上述“惩罚”独行乘客的做法,我们更常见到航空公司推出优惠,吸引多人同行。
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经常推出“两人同行促销价”,单人旅客则无法享有相同折扣。
这种做法虽然没有明言是 “solo surcharge”(对独行旅客征收附加费),但实际上已经通过票价上设定了“人数门槛”。
蚁粉如果担心因为独自出行而被“砍菜头”,不妨多花点时间比较一下,找到价格合理的机票才下手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