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价可达1万5000元,照顾起来花销也大 新加坡人为何愿意砸钱养鹦鹉?
把它当成传家宝
新加坡的养鸟文化曾由钟爱鸣禽的鸟友主导,他们常带着笼中爱鸟前往社区角落交流切磋。
如今,养鸟风气已转向鹦鹉,尤其是体型娇小、价格亲民的情侣鹦鹉(又称爱情鸟),因饲养门槛较低,成为新一代鸟主的热门选择。
Resse Tan(44岁,用户体验设计师)六年前,以90新元向一位私人繁殖者买下了第一只宠物鸟——名叫Luna的情侣鹦鹉。
她当时没想到,这次购鸟会让她踏上宠物鸟救援与寄养之路。
她告诉《亚洲新闻台》:“如你所见,我的家就像一个巨大的鸟笼。” 她家的窗户和大门都装上了网纱,屋内四处设有栖木,方便鸟儿随意停落。
起初,她把两只情侣鹦鹉安置在书房的鸟笼里。但随着家中鸟儿数量增加,她索性把书房腾出来当作鸟儿的游乐室,自己则把工作区搬到了客厅。
林楷崴(40岁)则告诉红蚂蚁,他的养鸟之路始于一只情侣鹦鹉,从那开始,又买了第二只,第三只买了一只凯克鹦鹉(Caique),接着是体型更大的金刚鹦鹉(Macaw)。
如今,他家里一共养了9只鹦鹉。
“幼鸟的价格通常会贵一些,就像小孩一样,从小开始教比较容易上手。成年鸟有时会经历一个‘叛逆期’,训练上比较难。” “以金刚鹦鹉为例,红绿金刚大约在6500至6800元之间;五彩金刚价格更高,要1万5000元左右。亚马逊鹦鹉(Amazon)中,小黄帽是入门款之一,价格大概在2800元左右。”
养有金刚鹦鹉的Joanne Khoo同时也是爱鹦鹉组织“Wings of Parrots Community”脸书群组的管理员之一。已婚并育有三子的她表示,近年来人们对鹦鹉的热忱与日俱增。群组成员每周都会在滨海东公园(Marina East Park)聚会,让宠物鸟自由飞行。
Joanne 养了五只鸟,包括金刚鹦鹉、亚马逊鹦鹉和米切氏凤头鹦鹉(Major Mitchell cockatoo)。
由于家中空间有限,鸟儿无法在屋内飞行,因此户外活动对它们格外重要。
“我们意识到,鸟类也需要飞行锻炼,这样它们的生活才更全面、更健康。”
林楷崴所属的爱鹦鹉组织Freedom Flyers,鸟主们每周也会带鹦鹉到全岛各地飞行三四次。
鸟主在家为爱鸟打造“鸟窝”
36岁的Maybelline Tan是一名行销经理,同时也是新加坡鹦鹉协会(Parrot Society Singapore)主席。
她饲养的两只情侣鹦鹉、两只印度领环鹦鹉(Indian ringneck parakeet)和两只绿颊锥尾鹦鹉(green-cheeked conure)体型较小,无法佩戴GPS定位器,也不适合进行户外放飞,因此她更倾向于丰富鸟儿的室内栖居环境。
她也认为,户外放飞存在争议,不仅有天敌威胁,安全着陆点也有限。
在室内,她每天早晚各让鸟儿放飞约一小时,供它们在一棵“鸟树”上玩耍。
她从淘宝购买这棵鸟树,并与丈夫Julien Mordret(39岁)一起改造,将原本统一规格的树枝换成不同形状的栖木,以促进鸟儿足部健康,同时加入了许多自制玩具,软木、墨鱼骨、厕纸筒、小梯子、小吊桥等。
“我们还在树上装了小碗,里头放了干花,然后撒入种子,让鸟儿可以在干花堆中翻找觅食。”
她说,自家的鹦鹉比起被动喂食,更喜欢“自己找食物”的过程。它们非常享受觅食,只要一放出来,就会立刻飞到栖架上开始翻找,已经变成每天的固定环节了。”
Maybelline还训练鸟儿听从指令,例如配合站上电子秤量体重、捡起小圆环,甚至“击掌”互动。
林楷崴也说,他的鹦鹉喜欢啃咬东西,他每月都会花费50至100元,买一些小玩具给它们纾解压力。
鸟类营养更需注意
鸟主们对鸟类营养的认知正逐步提升。过去常见的“以种子为主”的喂食方式,如今已不被鼓励,因为这类饮食容易导致鸟类肥胖和肝脏问题。
经营两个鸟类爱好者脸书群组的Annie Phoon表示,这种饮食方式对缺乏飞行空间的鸟儿尤其有害,最好给它们吃一些更营养、不会发胖的食物。
Annie每月花费约700新元,为自己饲养的20只鸟购买维生素补充品。
Maybelline为自家鹦鹉准备的日常饮食包括颗粒饲料、谷物、水果和蔬菜。
“每天只给鹦鹉吃种子,就像让小孩天天吃薯片和巧克力一样,要让鹦鹉健康成长,必须摄取多样化食物,补充各类维生素。”
另外,坚果类食物也有助于鹦鹉补充羽毛所需的油脂,使羽毛更具光泽、更加漂亮。
愿意为鸟儿的健康与幸福“下重本”
过去,许多鸟主只求宠物鸟能活上两三年,寿命到了就换一只。
Sora Vets的兽医Neo Peici认为,
冠病疫情期间,人们与宠物相处的时间增加了,也因此转变了心态。他们发现,鸟儿懂的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还多。
她也指出,鸟儿一次看诊的费用可能比一只买情侣鹦鹉还贵,但鸟主们仍愿意掏钱。
以Resse Tan为例,她曾因情侣鹦鹉Luna过度产卵而精疲力竭不惜花费超过1000新元为它植入一枚抑制生殖激素的药物芯片。这种植入物本应维持18个月,但爱鸟的只撑了三个月。
林楷崴也表示,在人工环境中饲养的鸟儿,因缺乏自然磨爪和磨喙的方式,大约每两到三个月就需要请专业人士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修剪指甲、打磨喙部,以及清洁羽毛。
“喙如果过长,不但会影响进食,还可能造成嘴部受伤。”
鸟比狗更难伺候?
鸟类常被认为是“低维护”的宠物,但许多鹦鹉饲主并不这么认为。
Maybelline说:“当你决定养鸟,就得接受一些‘不太可爱’的现实,比如鸟粪、混乱,羽毛和食物会被甩得到处都是,还有它们的尖叫声。我个人觉得,鹦鹉其实比猫狗更难照顾。”
她的丈夫Julien补充说,与鸟建立关系,有时更像一种“交换”。
“你必须给它食物、奖励、陪它玩。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喂它、不再陪它玩、对它完全不在意,那它未必还会爱你。狗就不一样,狗永远都爱你。”
兽医Neo Peici则表示,相较于狗,她觉得鸟的行为更难预测。
“我的狗,我可以放心带出门、让它接触小孩,因为我能读懂它、知道它会做出什么反应。但我家有七只鸟,没有一只是我完全信任的。”
Resse也说:
“鹦鹉其实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我过去常带Luna到办公室或参加远程会议,它会傻傻地跟着我。但现在她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我要先问它愿不愿意来,如果愿意,它才会飞到我手指上。”
这并不代表鸟主对宠物的爱较少。
Joanne说,从未想过自己会养金刚鹦鹉,但却“被它的美丽征服”。
“它们总是悄悄地偷走你的心。”
把鸟儿当成传家之宝
资料显示,已知最长寿的蓝金刚鹦鹉“查理”在去世时至少已有114岁。虽然这是个极少数的个案,但只要基因良好、照料得当,鹦鹉活上数十年绝非难事。
林楷崴指出,鹦鹉的寿命非常长,金刚鹦鹉可活至80岁,亚马逊鹦鹉可达60年,中小型品种也普遍有40至50年的寿命。
正因为金刚鹦鹉的寿命动辄超过半世纪,Joanne便将它们视为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生命资产”。
她笑说,鹦鹉就像瑞士名表百达翡丽那句经典广告词:
“你永远不会真正拥有一只百达翡丽,你只是为下一代保管它……鹦鹉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