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目睹乌鸦被诱捕 孩子该学会同理心还是理解城市生态?

2021年摆在红山巷第85座红山巴刹与熟食中心的诱捕笼。(新明日报)
2021年摆在红山巷第85座红山巴刹与熟食中心的诱捕笼。(新明日报)

两个都要学

网民Jacky日前联系公民记者网站STOMP反馈说,他在榜鹅看到一群学前儿童由老师带着观看被困在笼子里的鸟儿,让他深感不安。

Jacky形容说:“那些陪同孩子的大人就冷静地站在一旁,看似不关他们的事地在讨论眼前的情况,而孩子们则在旁玩耍,对动物的惊恐与痛苦视若无睹。”

他对易受影响的年幼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接收到的信息感到担忧。

“这体现了什么叫将残酷行为正常化。以这种方式让孩子目睹苦难,有可能让他们变得麻木,削弱我们社会一直努力灌输的同理心与怜悯心等核心价值观。” “这不仅仅关乎一只鸟,而是关乎我们正在向下一代传递危险信息:残酷是正常的,活在恐惧与痛苦中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STOMP)
(STOMP)

不知道当时Jacky与这群师生的距离有多近,是否真的听清楚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否了解孩子们当下的思维状态?

如果仅仅只是作为“旁观者”,就下结论说老师们“毫不在意鸟儿的死活”,孩子“对鸟儿的惊恐与痛苦视若无睹”,未免有些武断,他的主观判断未必等同于事实全貌。

校方的回复

该学前中心的发言人在回复STOMP询问时说,该中心是6月20日在校舍外的公共区域发现这个笼子,事前并未有收到任何相关通知或信息。

“6月25日,我们的一些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曾短暂地观察到笼子里的鸟儿。根据他们的年龄与发展阶段,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些鸟儿是被困住的,而是将这个装置当作鸟笼来看待,并不知道鸟儿正处于被诱捕的状态。”

发言人指出,“我们的老师当时并没有打算将此情境作为教学内容,也没有把这个诱捕笼纳入任何已经既定的课程活动之中。”

“我们理解,旁观者可能对这一场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解读。我们想向公众保证,本校始终致力于在培育幼儿同理心、关爱与尊重的价值观。儿童的安全与情绪福祉,始终是我们最优先考虑的事项。”

“诱捕与人道毁灭”是现实且必要的管理鸟患手段

诱捕家鸦的铁笼。(新明日报)
诱捕家鸦的铁笼。(新明日报)

这些诱捕笼的目标是家鸦(Corvus splendens),一种非本土鸟类,在新加坡被归类为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家鸦具有强烈的护雏行为,一旦感觉雏鸟受到威胁,母鸟就会主动攻击人类。

为了有效管理入侵鸟类,当局采取了一套科学且全面的处理机制,包括清除食物来源、改造栖息环境、实施种群控制策略,并开展生态研究,以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模式,如其栖息与迁徙习性。就家鸦而言,种群控制措施包括定期移除鸟巢与设陷诱捕。

为了确保控制工作在人道与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公园局在选择适当手段时,参照国际公认且具有科学依据的标准。自2021年起,当局弃用毒素等方式,改采以诱捕笼活捉后进行人道毁灭的处理方式,以减缓乌鸦数量。

事实上,诱捕笼的设置条件相对“良好”。

用于诱捕的铁笼有足够的空间,还设有遮荫处,里头还放置了食水和一些食物。

鸟笼上了锁,前面放置了闭路电视和一个牌子,写着“目前在该区进行鸟群数量管理,请与该装置保持安全距离。”

据悉,工作人员每日会检查笼内情况,若发现有本土鸟类误入,也会及时将其释放,以避免非目标物种受到影响。

除了诱捕行动,国家公园局也与其他政府机构及市镇理事会合作,从源头管理家鸦问题。这包括:减少人类乱丢垃圾及厨余的情况;改善食肆与垃圾中心的清洁管理;通过社区与学校教育活动,宣传不喂鸟、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根据野生动物法令,首次喂食任何野生动物(包括乌鸦)的违法者可被罚款高达5000元,后续违法行为可被罚款1万元。

新加坡之所以鸟患难解,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一方面有一群关爱动物生命的公众希望喂食鸟类,另一方面又有一群理性市民主张必须控制鸟患。

这种长期的拉扯,使得问题迟迟无法有效解决。

对动物关爱群体而言,扑杀野鸟始终被视为残忍且不人道的做法。他们普遍认为,鸟患的根源应归咎于人类的不当行为,例如随意喂食或处理不当的厨余。他们主张与动物和平共处,并呼吁公众以负责任的方式与城市野生动物相处。

有鉴于此,有关当局在处理鸟患问题时也与时俱进,不再使用传统的“扑杀”方式,而是改为“诱捕后人道毁灭,以尽量减少动物痛苦。

然而,即便手段已有所转变,动物保护群体仍然反对以任何形式的捕杀来控制种群数量,认为这不应成为治理野生动物的常态。

乌鸦在乌节中央城(Orchard Central)外攻击行人。(海峡时报)
乌鸦在乌节中央城(Orchard Central)外攻击行人。(海峡时报)

为何不尝试引导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样貌?

新加坡确实面临鸟患问题,除了家鸦,还有原鸽和八哥等入侵物种。“诱捕与人道毁灭”是一种现实且必要的管理手段,用以控制种群、维护生态平衡与公共卫生。

当孩子因好奇而问起为何家鸦被困?又或误以为那只是一个普通鸟笼时,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其实都可以借此机会适时引导孩子认识生态系统、物种管理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若只是随口说一句“它只是个笼子”、“鸟儿没事”,固然能避免孩子情绪受到冲击,却也可能低估了他们理解复杂现实的能力,甚至让他们学会“视而不见”。

相反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野鸟被捕”的情境,采用“不美化、不冷漠,有解释、有思考”的方式进行教育。比如引导他们思考:

  • 为什么要抓家鸦?为什么不抓其他鸟类?

  • 什么样的方法才算是人道的?

  • 你觉得那些鸟在想什么?

  • 有没有办法可以让人类与鸟类都住得舒服?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样的对话,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也能激发他们对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敏感度与思辨能力。

教育的目标不是回避现实,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对现实世界的健康理解与情感回应。让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样貌,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态度。

只要给予温柔而坚定的引导,即使是学前儿童,也完全可以从中学会怜悯、好奇与思考。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深入阅读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