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小印度体验:形形色色的人与食物和意外的风景

更新:
2022年03月18日 22:42
印度花束
小印度的花摊。(叶孝忠摄)

小印度小旅行

到印度参加候丽节(Holi Festival,也称为洒红节、胡里节等)一直是旅行者不想错过的旅行体验。

就像泰国的泼水节,候丽节泼的是五颜六色的粉末,是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场奔放的狂欢。今天(3月18日)是印度举国欢腾的候丽节,人们互相喷洒颜料,庆祝正义战胜邪恶,迎接春天的到来。

印度的侯丽节
印度今天大事庆祝侯丽节。(法新社)

过去几年本地也有庆祝侯丽节的活动,但也应该因为疫情缘故而暂停。要感受印度生龙活虎的颜色,也可以到小印度做个小旅行,色彩不止能取悦眼睛和手机,也能从中了解印度文化。

每次经过巴弗罗路(Buffalo Road)的花摊,都会被谢栋的手艺吸引,短短几分钟内他就能编织好漂亮的花串。

花串
(叶孝忠摄)

如果你听过他用流利的淡米尔语和客人沟通时,会更惊讶,特别是淡米尔语在不少新加坡华人心中的认知只停留在我国四大官方语言之一。一些新加坡人也只会一句淡米尔语Vanakkam(小时候听淡米尔语新闻主播时学的)。

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和形形色色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能对自身所处的城市有更深入的体会。

谢栋来自安徽,15年前来到新加坡,就在小印度的商店工作至今。抵新一年后他在老板的安排下开始学习并编织印度花环,两年内就掌握了淡米尔语。

“每天学一点,那么长时间了也都学会了。” 谢栋稀松平常的说。

在各地文化中,色彩从来不单纯只是色彩,各有各的寓意。

在印度花摊上经常可见金黄色的金盏花、菊花等,而黄色在印度文化中有多重含义,代表了胜利、纯洁,甚至有辟邪的作用,而染成蓝色的花朵则是用来献给毗湿奴。深受印度教信徒崇拜的毗湿奴拥有蓝色的肤色,象征了天和地。

谢栋
谢栋来自安徽,15年前来到新加坡,就在小印度的商店工作至今。(视频截图)

鲜花在华人和印度人文化及习俗中都有一席之地。同样的花,在不同民族眼中则有不同的意义。被华人视为避忌的菊花,在印度教徒的庆典和宗教仪式上经常使用,它可以代表着长寿、喜悦和忠诚。

谢栋在编织一个红色和白色的花环时说:印度人还会在葬礼上使用红色的花。问及工作的禁忌,谢栋说:

“每天早上一定要冲凉,清洗干净后才能工作。”

这是编花者的必须遵守的日常仪式。


旅行最好玩的体验之一,就是和形形色色的食物打交道,通过味蕾来感受本地越来越多元及混杂的文化。

来到小印度自然不能让味蕾闲着。走入永远热闹的竹脚熟食中心,有选择恐惧症的人会更心烦意乱,这里也能品尝到不少其他地方少见的南亚美食。

Raja Bojun Sri Lankan Food售卖家常风格的斯里兰卡美食,比如经典的黑胡椒炖鸡,还有酸酸甜甜辣辣的青芒果咖喱和炒香蕉花,这家本地少见的斯里兰卡小贩美食,每天中午都会有人龙。

斯里兰卡
Raja Bojun Sri Lankan Food售卖家常风格的斯里兰卡美食。(叶孝忠摄)
芒果鸡
酸酸甜甜辣辣的青芒果咖喱鸡。(叶孝忠摄)

小贩中心里也有不少摊位售卖Appam,这是斯里兰卡人热爱的早餐。

Appam类似煎饼,采用发酵的面粉及椰浆制成,造型像碗盘,还能加蛋、或芝士或巧克力等,较为传统的吃法是沾椰奶和棕糖。

Appam
类似薄煎饼的Appam。(叶孝忠摄)

一些摊位也有售卖一种名为Kacang Pool(直译为豆池)的早餐美食,源自中东的豆池,是以蚕豆加入各种香料如香菜籽、茴香的炖煮而成,上桌前添上青辣椒、洋葱和煎鸡蛋等,并搭配烤面包,让你沾着豆池吃。

印度煎饼种类繁多,不只有Roti Prata。

位于实龙岗路168号,一家老咖啡店里的Azmi,已经在同样的地方营业了超过60年。食客为了传统手工制作的Chapati慕名而来。客人点单后才开始搓揉面团和煎煮,确保了煎饼刚出炉的完美口感。

Chapati
传统手工制作的Chapati。(叶孝忠摄)

这种以未发酵的小麦粉和清水制作的煎饼,听起来十分单调,但当它和同样是店里招牌菜却重口味的Mutton Keema(绞羊肉豌豆咖喱)搭配时,谁也抢不了谁的风头,并且完善了对方。

3月底至6月正是阿芳索芒果(Alfonso)飘香的季节,小印度的水果摊也已经开始摆上这金黄色的名种芒果。

芒果是印度的国果,也被视为好运及繁荣的象征,因此印度人家庭会在家门前挂芒果叶,而产自孟买附近的阿方索更被视为芒果界的“猫山王”,可以考虑买些尝尝,感受一下为什么谷歌搜索“World best mango”,出现的第一结果会是Alfonso。

阿芳索芒果(Alfonso)
阿芳索芒果。(叶孝忠摄)

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随便乱走,遇见意外的风景。

小印度是我国历史保留区中最自然,也算是较为原汁原味的,因此总能遇见不少未经修饰的风景。

小印度有约900栋保留建筑。除了店屋、印度庙之外,还有不少的教堂、回教堂和华人寺庙等,体现了新加坡任何角落都能轻易感受到的多元文化。

竹脚巴刹外也新增了看板,介绍了小印度的历史及各种精彩的建筑,如造型典雅的Kampong Kapor Methodist Church和混搭印度莫卧儿和欧式风格的King Of Glory Church,它们较少受到关注, 但仔细看也能发现这些建筑的独特之美。

King Of Glory Church
混搭印度莫卧儿和欧式风格的King Of Glory Church。(叶孝忠摄)

随便乱逛的时候,看见有趣的事物,总会问问店家涨涨知识,也能进一步了解印度文化。在售卖宗教用品的小店就大惊小怪的发现罐装牛尿和一块块的牛粪。

牛粪
牛粪。(叶孝忠摄)
牛尿
牛尿。(叶孝忠摄)

但摊主却淡然的解释说:

牛在印度文化中是神圣的,牛尿和牛粪都是在进行宗教仪式的所使用的用品,用来驱邪避凶。

在店屋的墙上和后巷里,也有各种故事可说。

壁画
小印度处处都有壁画。(叶孝忠摄)

除了各种色彩斑斓的壁画之外,还发现一些店屋后门依旧保留了用来处理夜香的端口设计,这样古早的设计细节大多都在翻新中被消灭了。

夜香
红色灭火器下方,是早期用来处理夜香的端口。(叶孝忠摄)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