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新加坡长这样 50年前空拍图带你回到过去

更新:
2019年08月12日 11:00
60年代的新加坡长这样 50年前空拍图带你回到过去
国家档案局释出50年前英国海外测量局为新加坡留下的纪录。(李国豪制图)

新加坡越变越大。

1967年7月18日,英国宣布将于1970年代中期将其在新加坡的驻军完全撤离。然而,迫于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英国决定提前于1971年年底前将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军完全撤离。

英国从新加坡撤离所有英军基地的决定,对当时刚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不久,国防实力仍极为匮乏的新加坡可说是当头棒喝。除了对军事防务的影响,所有英军基地当时也占了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一旦基地撤离,2万5000名在英军基地工作的员工也将面临失业的危机。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新加坡并未因此而被打倒,通过一连串的经济转型和国家发展政策,逐渐成长为发达国家。

日前,国家档案馆释出了几张设于1960年代的空拍图,记录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新加坡如何一步一脚印发展成今日的模样。

该系列空拍图由英国海外测量局(Directorate of Overseas Surveys)所摄。于二战后设立的英国海外测量局通过航空摄影(Aerial Survey),协助没有相关技术的共和联邦国家绘制地图。

可以这么说,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英国海外测量局的相关地图和空拍图应该也帮了不少忙。

光阴荏苒,这些老旧的空拍图,也正好可以让我们一窥洗尽铅华的新加坡数十年来究竟有了多大变化:

一、加冷

史上首位飞跃大西洋的女飞行员艾蜜莉厄尔哈特(Amelia Earhart)曾将位于此处的旧加冷机场誉为“东方航空的奇迹”(aviation miracle of the East)。旧加冷机场于1955年功成身退,然而旧机场残留的跑道轨迹在1969年的空拍图依然清晰可见。

2019年再使用谷歌地图的卫星空拍图回到原地,曾经的“东方航空的奇迹”已成为集合各种体育设施的体育城(Sport Hub)。

20190808 old kallang.png
50年前的加冷。(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new kallang 1.png
今天的加冷。(谷歌地图截图)
20190808 new kallang enlarge 10.jpg
把范围放大来看可以发现橘色区块以外已经过填海。(谷歌地图截图)

二、滨海湾

浮尔顿大厦(The Fullerton Building)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新加坡鼎鼎有名的地标。矗立在新加坡河畔的浮尔顿大厦曾是邮政总局、财政部和税务署的所在地,见证了新加坡数十年历史的物换星移。

当年的浮尔顿大厦俯瞰新加坡河,指引每一艘进入新加坡的船只。然而,浮尔顿大厦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新加坡富丽敦酒店(The Fullerton Hotel Singapore)。经历了滨海湾大兴土木的填海造地工程后,如今的新加坡富丽敦酒店(前身为浮尔顿大厦),也从当年的海岸最前线退居二线。

20190808 fullerton old edited.jpg
50年前的滨海湾,红色框内是当年的浮尔顿大厦。(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fullerton new edited.png
周边地带进行大量填海工程,物换星移后今天的富丽敦酒店(前身为浮尔顿大厦)再也不是海景第一排。(谷歌地图截图)

三、圣淘沙

圣淘沙在1970年以前还不是一个旅游观光远近驰名的“乐园”。圣淘沙的古名叫“绝后岛”,源自马来文的“死亡从身后袭来的岛”(Pulau Blakang Mati)。这么不详的地名由来众说纷纭,有一说是古时候该地充斥着杀戮和海盗,另有一说是岛上曾经发生疟疾,导致岛民几乎灭绝。

1942年日军攻陷新加坡后,将圣淘沙作为投降英军的战俘营,许多抗日华人也在该处被处决。

无论如何,1960年代末政府决定将该岛发展为旅游胜地,并为此举办全国性的名称甄选,为该岛“换名改运”。最终,“圣淘沙”(Sentosa)雀屏中选。“Sentosa”在马来文中意为“静谧”。

“绝后岛”于是逐渐改头换面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观光的“圣淘沙”。2006年,圣淘沙名胜世界和新加坡环球影城陆续开张。2018年6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金会”在圣淘沙登场,再度让圣淘沙声名大噪,火红了一把。

20190808 old sentosa.png
50年前的圣淘沙。(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sentosa new.png
今天的圣淘沙,可见其面积已因填海而增加不少。(谷歌地图截图)

四、大巴窑

大巴窑是新加坡继女皇镇后的第二个卫星镇,同时也是第一个完全由1960年成立的建屋局所构思和建造的卫星镇。这项结晶作品是为了因应当时新加坡面对的住房短缺问题。1966年6月20日,大巴窑卫星镇迎来它的首批住户。

此后大巴窑仍不间断地翻新与发展,根据《联合早报》报道,大巴窑截至2015年3月31日为止,共有3万6439个组屋单位,为10万7500人提供了遮风挡雨地的住所。

20190808 old toa payoh.png
50年前的大巴窑。(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toa payoh new.png
今天的大巴窑已成为人丁旺盛的社区。(谷歌地图截图)

五、东海岸公园

东海岸填海计划(The East Coast reclamation project)在1966年开展,直到1986年这项历时20年的大型填海计划才告一段落。

占地185公顷的东海岸公园是我国最大的休闲公园。集慢跑、脚踏车、露营和野餐等休闲功能的设施统统都建在填海扩充的土地上。

20190808 oldeast coast.png
50年前的东海岸已经开始填海工程。(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new east coast.png
今天的东海岸公园就在当年的填海面积之上。(谷歌地图截图)

六、德光岛

对于所有已服完兵役的新加坡成年男性而言,这座岛屿夹杂各种酸甜苦辣的回忆。成为军事保留地前,德光岛在上世纪80年代依然是5000位居民的栖身之所。

当时岛上仍有许多种植榴梿、山竹、椰子等作物的果园。传说早期在岛上曾有许多野猪和鹿,因此吸引许多狩猎爱好者到前往德光岛。

最后一批岛上居民在1987年迁离德光岛,此后德光岛成为新加坡军队的训练基地。

德光岛1992年至2004年也曾进行五个阶段的填海计划。马国2003年曾以填海工程会破坏海洋生态和侵犯马国领海为由入禀海洋法国际法庭,要求禁止新加坡在德光岛和大士两地填海。不过,最终海洋法国际法庭21名法官一致否决马国申请,我国因此可继续进行填海工程。

20190808 old tekong.png
50年前的德光岛。(新加坡国家档案局)
20190808 pulau tekong_new.png
今天的德光岛同样大型填海计划而有了不一样的风貌。(谷歌地图截图)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