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胜楼入驻了文创市集 迎来新生机和与挑战
一甩垂垂老矣的形象
从小到大,甚至到老——你有几个去百胜楼的理由?
笔者先举手分享:
冲洗照片(前摄影同事粱金华叔叔的 Shalom 相馆)
去励胜(Prestige Time)修理手表
去友联书局、大众书局和曾经的上海书局买书
去 Art Friend 买手工和绘画材料
上述大部分是 Old-timer(“老人”或老前辈,或变老当中的人)的生活习惯。
事实上,看书的人少了、冲洗照片也少了、手表都少人戴了。
如今,守候这些传统行业的同时,新的租户还是络绎不绝、包括新的书店、音乐学校、画廊和文创商店等等,书城继续吸引各个年龄层的人。
例子之一是2023年进驻书城的 “海南迈”(All Things Hainanese)小吃店,开设实体店就是为传承海南文化。
32岁的创办人黎芷涵是“第三代传人”,2020年先开网点售卖海南传统糕点,以纪念前一年忽然过世的外婆杨明莲。她生前在大巴窑7巷的小贩中心内经营摊位,笔者已开始光顾;市中心开店是为了推广传统糕点,为顾客提供更便利的选择。
百胜楼建于1980年,已“年届中年”,最风光的时期莫过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当时新谣音乐举办无数次的演出,也是一代青少年的鲜活记忆。五层高商业中心在建成之初,约有九成店铺是书店和文具店,并常举办艺术展览和音乐节。
到底,百胜楼还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
去年12月开始,文创市集悄悄入驻百胜楼,笔者参与其中,体验朴实无华书城一贯低调但强韧的生命力。
文创创业者的试炼场
今年11月13日至15日,笔者受市集主办人吴官霖的邀约,参与文创市集,展售俄罗斯和波兰半宝石首饰和手作首饰;这也是笔者曾在台北开店创业后,在本地的第一次尝试。
有了开店的经验,做市集等于是把橱窗某角落的首饰排列出来。市集位置是第一层繁忙的走道,也是从国家图书馆前往政府大厦地铁站的必经之处。
当然,非空调的环境一下子炎热、一下子狂风暴雨,连摊位都得搬动,它并不一定是最舒适的。然而,只要把重点放在物品上,把自己想象成磁铁,眼观四方,心态摆正,你会对周围的冷热天气毫不在意。
第一天是星期四,工作日大概没心思购物,人虽络绎不绝却几乎无人问津。
倒有一位身穿长袖衬衫西裤的白发华族老先生,凑近看了看,以英语很有礼貌的问笔者到底在卖什么“奇怪的东西”。于是和颜悦色地解释给这第一位潜在客户听,还让他触碰琥珀原料碎颗的轻盈手感;一不留神,他竟然把看似糖果片的琥珀吃下去,“咔咔”咬着就吞下去,他无辜的样子真令人啼笑皆非。
结果第一天业绩是光荣的零!
后来发现周围的摊主也是,笔者心里也很chill,甚至有些摊主到第二天都是毫无战绩,依然面不改色,从从容容,静候周末的大小丰收!
到了星期五和星期六,周末气氛转而欢愉轻松,开始有人购物。
一方面,笔者也调整策略,让东西一目了然,提高货品的吸引力,增加询问度。有时,东西卖不好,要积极自省:不是商品不好,而是整体策略尚待改善、或者态度不够积极而已。
书城人书城话:酝酿新生机
主办单位在最后一天(星期六)与位于百胜楼三楼的知名Intune音乐学校协调,他们同时在市集旁边举办学生发表会,师生现场演奏演唱。该学校2007年创办,几年前入驻书城,当天各年龄层的学员、指导老师和学员亲友支持者把欢乐气氛推向高潮,一甩书城垂垂老矣的形象。
三天的展售经验,出现新的宝石爱好者(客户),也算达到笔者办市集的目的。顾客群也彬彬有礼,不负出现在书城该展现的书卷气和高素质。
当中有路经带着年幼孩子的母亲、白发飞扬的书法家、浓妆艳抹的上班族和左顾右盼的异国游客,以及一个好奇问了又问,却拿不定主意买什么给太太的苏格兰男士。
其实笔者从小爱在书城“混”,从12岁第一次在书城旁边的奥迪安大厦(Odean)吃麦当劳汉堡,到少年时常来听“地下铁”等团体的新谣,挤破头也去找巫启贤和刘瑞政等人拍照和签名;没想到有一天会来书城摆摊。对笔者而言,却又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自在。
笔者也因此认识形形色色的摊主,他们才华横溢,商品多元化,卖手绘贺卡、服装和编织手工作品等。
大家彼此照应,走开一下也有人帮忙照看。朋友来探班时也带来温情糕点(楼上的海南点心)和饮料,一个温馨的小社群渐渐成形。
主办人也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全天驻守文创市集,为参与者(大多数是独自行动)提供任何所需的援助,包括提供充好电的电扇和播放音乐等。
来临的12月18日到20日,主办单位还会再在书城主办文创展,只是这次摊位将更多,也一样会邀请Intune音乐学校前来共襄盛举。那将是喜迎圣诞和2026年元旦之前,今年的最后一个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