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在公交上劝阻不文明行为不容易 大家只能默默忍受?

陆路交通管理局自去年12月在地铁和巴士张贴新标志,鼓励乘客举止文明。
陆路交通管理局自去年12月在地铁和巴士张贴新标志,鼓励乘客举止文明。(联合早报)

心态需改变

几天前,红蚂蚁在Telegram上面问大家:

在公共交通上碰到行为举止不文明的乘客,你会出声劝阻吗?为什么?

提出这道问题的原因是:

陆路交通管理局自去年12月在地铁和巴士张贴新标志,鼓励乘客举止文明之后,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针对地铁上的不文明行为共发出160多张违例通知单,是去年6月至11月的四倍多。 今年6月至9月,陆交局一共开出59张违例通知单,月均虽然比今年上半年低,却仍比张贴新标志之前来得高。

违例者增加,虽然跟当局加大执法力度有关,整体来说却还是令人担忧。

以下是大家在Telegram的反馈:

感谢39位蚁粉抽出宝贵时间作答,但必须指出的是,有80%表示不会劝阻行为举止不文明的乘客。

在脸书上留言的蚁粉,也几乎都表示不会出面。

综合大家在Telegram和脸书上的反应,最多人选择的原因是:

  1. 自己说了,人家也不会听

  2. 担心跟对方起争执,引起他人注意(包括建议通过网络方式匿名举报)

确实,遇到不文明乘客时,不容易挺身而出。

个中难处,早前接受亚洲新闻台访问的公众和学者做了详细解释,但我们先从问题的关键看起:

为什么总是有些不文明的乘客?

受访者一致认为:不文明行为,是不知道加上不理会的结果。

新跃社科大学临床心理学家Janice Tan指出,一些人可能因为专注于听音乐或刷视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人们如果在家里用手机刷视频时习惯调高声量,便可能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在外头也这么做。

巴士上,几乎所有乘客都盯着手机。
巴士上,几乎所有乘客都盯着手机。(海峡时报)

27岁的执行人员爱莎认为,人们把公共交通视为公共空间,因此不在意自己搭乘公共交通时的行为。

“既然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公共交通),大家就可以为所欲为。”

31岁的地铁乘客王欣怡(音译,Ong Xinyee)补充道: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因没有人挑战而变得正常化,只会让人们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国立大学政策研究院人类学学者Elvin Xing指出,人们懂得规范,不代表一定会遵守。

“行为不文明的乘客可能认为受到斥责的几率不高,也没什么社会后果,因此觉得代价没有多大。”

劝阻他人并不容易

即使对这类不文明行为感到苦恼,一般公众未必会以实际行动应对。

爱莎坦承,虽然讨厌人们手机扩音,一想到要请他们调低音量,就感到害怕。

“我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的行为严格来说不算违法,但即使我没做错,我还是害怕他们会对我发脾气,大吵大闹。”

76岁退休人士Meerah Sahib Abu Bakar则说,即使面对不文明的乘客,他还是选择不理会,以免惹事。

这些受访者和蚁粉的答复几乎如出一辙。

遇上一人占据两个座位、还带食物上车的乘客,你会怎么做?
遇上一人占据两个座位、还带食物上车的乘客,你会怎么做?(海峡时报)

Elvin Xing认为,直接纠正陌生人不文明行为的做法在新加坡不常见,多数乘客也因为担心冲突而对此感到困难,这种感觉在公共交通封闭的环境更为显著。

匿名举报机制还是车长出面有用?

那么,面对不文明乘客,大家就只能默默承受吗?

有蚁粉在脸书上建议,当局应设立网络渠道,方便公众匿名举报。

学者将之形容为一种对举报者来说“低风险、高回报”的办法,虽然可能对一些人起到阻吓作用,但却提醒道,这其实是一种公开羞辱的机制,可能使对方在网上遭到更多羞辱,甚至骚扰。

受访乘客一般表示,他们不会拍下不文明行为再上载到网络,因为这可能构成霸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家George Wong助理教授指出,新加坡人一般认为,社会规范应该由巴士车长或警方等具有某些权力的人来维持。

遇到不配合的乘客,巴士车长可以联系总部,寻求支援。
遇到不配合的乘客,巴士车长可以联系总部,寻求支援。(每日新闻)

易塔通巴士车长Aaron Lee受访时以在巴士上大声播放音乐的乘客为例,说多数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影响到他人,其中包括不知道如何使用耳机的年长者。

经他提醒后,他们一般会道歉并配合,但也有人事后大发脾气,甚至反驳: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给我开车就好。”

前进新加坡巴士公司(Go-Ahead Singapore)透露,巴士车长如果遇上不合作的乘客,可以联系控制中心求助,后者也会以乘客的安全和保障巴士服务为前提,给车长提供建议。

车长可以依照情况,选择继续驾驶巴士、寻求警方援助,或要求不合作的乘客下车。

非得明文规定或罚款不可吗?

受访学者同意,目前仍有必要通过标示列出行为规范。

Elvin Xing说,这些标示能在不引起冲突的情况下提醒乘客,一些行为是公德心的体现。乘客在发现不文明行为后提醒对方,也应该视为一种公民礼仪,而不是斥责。

“如果来自其他乘客或公交工作人员的温馨提醒能获得大家接受,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许多轻微的为例行为就能以礼貌的方式立刻解决,事件也不必升级。”

他也认为,罚款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作用不大。

作为巴士车长,Aaron Lee也表示,由其他乘客能纠正不文明行为会更理想,毕竟对当事人来说,被车长指正会更难为情:

“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出一份力,总不能在每个站都提醒大家注意声量......那等于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