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子外派狮城一年半就想回国了 她说新加坡少了这些东西
对岸草地总是比较绿
很多人在分手后,都会想离开伤心地,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期盼着换个环境,就能走出过去的阴霾。
来自英国伦敦的这位女子也抱着同样的念头,而她选择的“新起点”正是新加坡。
目前是一名自由撰稿人的米凯拉(Michaella Parkes)在《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分享了她的外派新加坡经历。
2019年4月,满怀干劲的她,刚巧因失恋而身心俱疲,于是接受了雇主(一家大型科技零售企业)的外派安排,来新加坡展开短期外派任务。
红蚂蚁查阅了她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发现她当年的雇主正是电商亚马逊。
米凯拉写道,刚抵达新加坡的最初几周,她被这座城市令人眩晕的繁华所吸引:这里的美食、周末旅行的机会,以及丰厚薪水的诱惑,都让她暂时忘却了失恋的痛楚。
“我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旅途点滴,也收获了不少羡慕的目光,在享受了几个月的奢华生活后,我决定长期留在新加坡。我喜欢冒险和独立生活,而且外派的额外收入也很可观。此外,这里的市场规模较小、尚未成熟,意味着晋升机会更高。从家门口就能探索整个亚洲,同时我也能暂时逃避伦敦的烦恼。”
这或许正是许多外国人选择外派到新加坡的原因吧。
光鲜亮丽外派生活背后的迷茫与自我怀疑
米凯拉在新加坡的短期外派任务结束后不久,就选择转为长期合约员工。
当米凯拉开始着手搬迁时,她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找房子的过程让她感到不安,而不是兴奋。
她不确定自己当初为何想要这份工作,虽然岗位与之前的职务差别不大,但新工作的职责所需要的却是她较不擅长的技能。
她很快就陷入严重的自我能力否定倾向(imposter syndrome),认为自己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能干,开始感到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段时间她迷失自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深入阅读
在工作之外,外派生活的圈子小而流动性强也让米凯拉感到压抑,那时她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经常出席高档烧烤聚会和海滩俱乐部的她,向同是外派的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惑,得到的回答总是:“但这里的生活不是很轻松吗?”
米凯拉说:“这句话让我心里有些不安。生活真的应该这么轻松吗?”
当他们讲述日复一日无缝衔接的生活和看似丰厚的薪水时,总会质疑她“你为什么会想搬回去呢?”
米凯拉觉得,外派生活像是一面镜子,让她看见自己最肤浅、最功利的一面,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出发时的初衷。
新加坡缺少未经修饰的艺术氛围
俗话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渐渐地米凯拉发现在新加坡找不到那些让生活充满惊喜的小确幸。
米凯拉说,她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怀念的是伦敦那种真实而有质感的生活。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在伦敦习以为常的一切,其实多么值得珍惜:快闪的喜剧演出、隐秘的音乐角落,以及不用米其林价位就能享用的创意融合料理。
“我渴望接触未经修饰的艺术、充满自发性的文化,还有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结,而这些,在新加坡都无法找到。”
新加坡让她找到内心的自己
米凯拉进一步解释说,新加坡被誉为亚洲的乌托邦,无论怎么看,都完美得无懈可击。
“然而,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活在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里,小说成了我的避风港让我重新沉浸在年少时的阅读乐趣中,也借此机会探索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自青春期以来,她第一次重新提笔写作。
经过一番反思,她开始寻求回国的机会,并调入亚马逊出版部门担任编辑一职。
就这样,抵达新加坡仅18个月后,她收拾行李回到了伦敦。
去年夏天,她辞去了工作,正式开启自由撰稿人的生涯。
米凯拉说:
“回首过去,我心怀感激,新加坡是我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章。”
新加坡不一定适合所有外派人员
深入阅读
外派生活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新加坡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对米凯拉而言,新加坡既是逃离的起点,也是回归自我的转折处,让她意识到自己最热爱的工作依然是写作。
更巧的是,她外派到新加坡的那段时间,恰逢冠病疫情,让原本应充满火花的外派生活蒙上了一层寂静。
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本认为的“乌托邦”里找到幸福。而每一座城市,终究都在教会我们,成为更了解自己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