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四十不惑 科学家却说:60岁才是人生高光时刻!
到了巅峰却得退休?
有大量研究显示,人类的身体机能会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岁出头时达到巅峰:
人们的原始智力能力,先天遗传的、不通过后天学习就能掌握的能力,也就是推理、记忆以及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常会从二十多岁开始逐渐下降;
运动员往往在30岁之前达到职业巅峰;
数学家通常在三十多岁时作出最重要的贡献;
国际象棋冠军在40岁之后,很少还能保持巅峰状态。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他十五岁便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困惑。
在社会观念里,还有一种更具歧视意味的说法: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烂茶渣。
这句话形容男人到了四十岁时,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事业有成,心智成熟,比年轻时更具魅力,相反女性在40岁后变得衰老、丑陋、没有价值。
不过,最新的研究却颠覆了这种片面的观念:
如果我们把焦点从外貌与“原始处理能力”转向整体心理功能,会发现人类的心理表现其实在55岁到60岁之间达到巅峰。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在职场上最能处理复杂问题、展现领导智慧。
西澳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Gilles E. Gignac日前在科学网站《对话》(The Conversation)上刊登了他的这份研究结果。
研究团队采用16项标准化的心理维度,分析并比较每项特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轨迹:
四大核心认知能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脑力”)、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我们积累的经验、技能与知识)、记忆广度,以及信息处理速度;
五大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常说的“五大人格”):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开放性,以及亲和性;
七项额外心理维度:情绪智力、理财能力、道德推理能力、抵抗“沉没成本谬误”的能力(即敢于止损、不被“可惜”绑架)、认知灵活性、认知共情,以及求知欲。
研究发现,测量的多项特质在生命后期才达到巅峰:
尽责性约在65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
情绪稳定性则约在75岁左右达到顶峰;
道德推理能力,也似乎在老年期达到巅峰;
抵抗认知偏差的能力,即那些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或不够准确决策的心理捷径,甚至可能在70岁乃至80岁仍继续提升;
有趣的是,这一研究结果似乎与孔子的智慧不谋而合。
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一些长者常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挂在嘴边,用来提醒晚辈自己的阅历更丰富。现在看来,这句话并非全属空谈,也确有其道理。
研究团队也说,这份研究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商业、政治和公共事务中,许多最具挑战性的领导岗位往往由五十多岁到六十出头的人担任。
深入阅读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能力会下降,但其他重要特质的提升可以对此形成平衡。
这些综合优势有助于提升判断力和更稳健的决策能力,这些都是高层管理者必备的品质。
不过,研究也发现了一个显著的规律,整体心理功能在55岁到60岁之间达到巅峰,大约从65岁开始下降。下降趋势在75岁以后愈发明显,这表明一旦晚年心理功能开始衰退,其下降速度可能会加快。
然而,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研究发现,虽然一些成年人在推理速度和记忆力上有所下降,但也有一些人能够将这些能力保持到晚年。
尽管如此,年长工作者在失业后重新进入职场时仍面临更大挑战,因为结构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仍可能影响雇佣决策。例如,雇主可能认为,雇佣一位五十多岁的人是短期投资,因为对方很可能在60岁退休。
一些岗位也有强制退休年龄。例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规定国际航空飞行员的全球退休年龄为65岁。许多国家也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在56至60岁之间退休。由于这些工作对记忆力和注意力要求极高,因此年龄限制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
深入阅读
因此,单凭年龄并不能决定整体认知功能。评估和判断应侧重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特质,而非基于年龄的假设。
综合来看,这些研究结果凸显了认识到许多人在中年阶段依然能够为工作带来宝贵优势的重要性。
也许,是时候停止把中年视为退休倒计时,将其看作人生的新巅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