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新闻特写视频

在不同平台获取最新新闻

wechattiktokfacebookyoutubetelegram

当初出动“AI厨师“炒面解人手荒 摊主如今仍因人力不足而收档

主打“机器人炒面”的Wok A.I.摊主洪集丰日前无奈关闭位于玛格烈通道小贩中心的福建面摊位。
主打“机器人炒面”的Wok A.I.摊主洪集丰日前无奈关闭位于玛格烈通道小贩中心的福建面摊位。(联合早报)

成也人手,败也人手

不知蚁粉还有没有印象?

几个月前,一家位于玛格烈通道小贩中心的福建面摊位Wok A.I.,主打以“机器人头手”炒面,一度吸引不少眼球,本地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然而,营业10个月后,摊主洪集丰决定在今年9月黯然收摊,旗下另一个位于国大尤索夫食堂的档口则会继续营运。

讽刺的是,洪集丰当初是因人手不足,尤其是负责烹煮的头手难找,才决定使用“机器人头手”(炒菜机)取代人力。 但如今收摊的原因,却还是人手不足。

原来,洪集丰耗资1万4000新元购买的炒菜机并非“包山包海的头手”,摊位仍得靠员工负责熬煮高汤及处理虾子等食材。

洪集丰向本地媒体《慈母舰》指出,他花了一个半月尝试找寻员工,却徒劳无功,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Wok A.I.刚营业时,曾因标榜用机器人来炒面而引起不少话题。
Wok A.I.刚营业时,曾因标榜用机器人来炒面而引起不少话题。(联合早报)

人的角色难以完全被取代

回顾Wok A.I.的缘起,过去担任工程师,2023年辞职投入餐饮业的洪集丰曾提到,他一开始原本打算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经营该福建面摊位。

无奈,即使祭出每月高达4000至5000新元的工资,依旧找不到头手。

这才让他决定另辟蹊径,求助“机器人头手”。

他从中国订制了一台要价1万4000新元的机器人,几经测试后才成功“上线”。

根据《联合早报》今年6月的一段采访视频,洪集丰介绍说,为解决一些顾客指其福建面不够“镬气”的问题,摊位助手把面交给“机器人头手”前,必须先用油及大火以人工方式翻炒20秒。

换句话说,机器人头手只是取代了头手的位置,但备料、洗菜、剥虾,乃至把正确份量的高汤、酱料、面条及虾子等食材放入炒菜机的工作,仍得由员工执行,甚至为了解决“镬气”不足的问题,员工还是得拿上锅铲,先把面条预热一番。

“机器人头手”仍须仰赖员工将正确比例的食材、酱料放入锅中。
“机器人头手”仍须仰赖员工将正确比例的食材、酱料放入锅中。(联合早报)

根据新加坡条例,只有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获得同意书或预先批准同意书的长期探访准证(LTVP)或长期探访附加准证持有者(LTVP+),才能在国家环境局和环境局委任的经营者所管理的小贩中心担任摊位助手。

外籍员工则无法成为摊位助手。

这或许也是Wok A.I.无法为“机器人头手”找到助手的原因之一。

革命尚未成功

近年来,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热门科技发展迅速,但并非所有行业都能无缝接轨,轻松用上。

相当依赖人力的餐饮业便是苦主之一。

2016年,本地一些小贩中心及食阁曾相继引入收碗盘机器人,唯后来因诸多问题,包括在繁忙时间阻挡人潮、食客不慎在收碗盘机器人上打翻碗盘仍需交由清洁工清理等,最终使收碗盘机器人机黯然“退出舞台”。

曾名噪一时的收碗盘机器人如今已渐渐退出舞台。
曾名噪一时的收碗盘机器人如今已渐渐退出舞台。(联合早报)

成本高昂也是餐饮业自动化的挑战之一。

除了购买机器的成本不菲,随着机器老化,维修费攀高,一些业者指出,用来维护机器的成本几乎快比聘请员工高,还不如直接增聘人手。

尽管目前看来,在餐饮业欲大幅以机器取代人力的实验失败了,但别忘了,自工业革命后,机械的出现,亦步亦趋地减轻了人力的负担,并提高了效率。

随着技术不断地演进,机器人成本预计会持续降低,在那之前,业者也许可稍微改变思维,不求一蹴而就,应先采取以人为主,机器为辅的做法。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未来也不应再过度执着于食物究竟是由机器人还是人手烹煮,毕竟许多加工食品,如饼干、面包等以机器流水线的方式制成也已行之有年。虽然“手工”这块金字招牌仍让不少老饕趋之若鹜,但不得不承认,普罗大众对机器流水线制作的食品早已习以为常。

人手烹煮的食物,未来说不定就和现在的各种手工食品一样,物以稀为贵,想吃,那就为他人的辛劳多付一点钱吧!

人口老龄化、社会风气改变,部分工作岗位难以招到人已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若商家能借助机器,省去人力成本,并反映在售价之上,这对消费者而言,其实并不全然是件坏事。

请勿错过我们的更新内容与资讯。
加入我们吧!

tiktokfacebookyoutubewechattelegram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 antseditorial@redants.sg

Red Anthill Ventures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