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掉的52年,新加坡快变“新假坡”?

更新:
2017年08月10日 06:59
国家剧场。(资料图)

往后,我们的历史是不是只能在博物馆才找得到?

“拆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形容神州大地不停拆这拆那的景象,像一個停不下来的推土机,永远在工地里干活。

新加坡还不至于拆这拆那,但在我们52年的建国历程中,已经把一些传统的标志性建筑物拆得所剩无几。

国家图书馆、国家剧场、旧国家体育馆、水族館、咖啡山(武吉布朗)部分坟场、丹戎巴葛火车站月台不见了……天福宫的旧名匾不知所终,粤海清庙庭园变小,最早的华校之一的萃英书院(创立于1854年)只剩下正门一面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拆除建筑物和老街是为了国家发展和城市重建所需,民众即使不高兴,顶多也只是发发牢骚,大家都知道,政府决定拆的,最终还是会拆。因为社会上下布满”务实“”理性“这对双胞胎DNA,我们的人文历史在国家发展的宏大目标下愈发显得渺小,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快丢失掉。

今年六月,涉及政治遗产问题的李光耀故居拆或不拆惊动了国会辩论。两相对照,更突显结霜桥旧货市场在民间不舍声中结束的无奈。往后,我们的历史是不是只能在博物馆才找得到?我们就不懂得欣赏旧的气质和韵味,只一味向往人工翻新所带来的青春快感?

讽刺的是,我们一面拆掉现实生活中的“真旧”东西,又一面制造供人欣赏的“假旧”事物,莫非真要成为“新假坡”?例如,《新明日报》报道称,樟宜机场新大厦设置了固定的传统文化区,展示19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50年代的店屋外观,就连厕所也采用了娘惹地砖与南洋式吊灯,充满本土娘惹特色与英殖民地风格。

位于当史丹福路的国家图书馆相信是每个“70后”心中永远的记忆。念中学时,每当学校有小组作业时,我经常与同学到国家图书馆去讨论分工、采集资料。在记忆中,这幢建于1954年的红砖建筑就像个不说话的老师,很严肃、超厉害,什么资料都有。1999年,当国家图书馆要让路给公路隧道的计划公布时,引起民间很大反弹,但终究难敌公路建设的“圣旨”。回头看,国家图书馆被拆,仅是为了一条500公尺不到的福康宁隧道,到底值不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政府在1984年1月4日决定关闭国家剧场,那一年我念小学五年级。我不记得去国家剧场看过什么演出,但清楚记得那里有个喷水池。紧挨着的,还有范克里夫水族馆和里峇峇利游泳池。在圣淘沙海底世界未建成之前,新加坡小孩都是到范克里夫水族馆去玩的,如今这些童年回忆已无处可寻。

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曾撰文分析称,在经济挂帅,城市发展的大前题下,古建筑物首当其冲。成功的背后,有历史文化的代价,这是无法以金钱成本来衡量的。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是一项很难协调的矛盾,两者要取得平衡,很不容易。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保护古迹的概念,更何况这种概念须要长时间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已故新闻工作者韩山元在2012年撰文指出,虽然我国早在1971年就颁布了《保存古迹法令》,但是有关当局一来是经费少,二来是人手缺,保护文物古迹其实是力不从心,宣布某某建筑物为国家古迹或历史古迹,但是不给钱或给很少钱帮助维修,像天福宫、粤海清庙这些具有超过150年历史的古庙,维修、翻新主要是靠民间社团的力量。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民间呼唤保留老建筑和文物历史的声音越来越响,官方近年来似乎也听见了。国家文物局开始通过不同平台,听取文化遗产爱好者、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机构的反馈,探讨如何有系统地记录和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报道,预计明年1月可公布首个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Heritage Plan)总蓝图,对未来五年发展做出建议。

另外,根据市区重建局在2014年发布的发展总蓝图,有75座建筑被列为受保留建筑。据媒体报道,这些建筑包括七座华人庙宇、四座印度庙、三座回教堂以及女皇镇图书馆、亚历山大医院、前联邦道湿巴刹和甘榜石叻的五座旧组屋等。

当然,人总是善忘的,时间一长,什么都不记得。看着岛国南部海岸风景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榴莲壳”-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摩天轮和滨海湾金沙、滨海湾花园等现代化建筑物构筑成一幅璀璨亮丽的大都会景象,谁还在乎国家剧场存不存在?旧图书馆消失了又何妨?

国家剧场消失31年后,人们早已习惯去滨海艺术中心看演出,高16层、交通又便利的新国家图书馆一样能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情感上的不舍,很多时候只是一瞬间莫名的难受。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当局在保留与发展之间,总是倾向舍前者、取后者。

国家剧场

1959年,时任文化部长拉惹勒南宣布兴建剧场,1961年发起“一元一砖运动”,号召各界人士捐款。当时国人的收入远不如今天,却迅速筹集到85万元,一砖一瓦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演出场所。国家剧场于1963年正式开幕,由本地建筑设计师王匡国设计,五个尖角代表国旗的五颗星,弧形的喷泉代表国旗上的弯月。因建筑结构不稳,国家剧场在1986年正式拆除,让位给高速公路,伴随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一起走入历史。

旧国家图书馆

20170810sgsg.jpg

建于1960年,殖民地政府当时以红砖建起本地第一座公共图书馆。2004年3月31日关闭拆除,以让路给福康宁汽车隧道。1997年,政府致力于发展知识经济,国家图书馆肩负鼓励民众培养终身学习精神的使命。当时,国家图书馆的后院重新设计,不仅增添仿古圆形喷泉,还设有咖啡座。这里曾是几代莘莘学子查找资料、准备考试甚至是情窦初开的小情侣的拍拖胜地。

旧国家体育馆

National_stadium_kallang_sg_z.jpg

1973年体育场正式开幕,在30多年里,见证了18次国庆庆典、三届东南亚运动会,以及‘雄狮’新加坡队的无数次主场胜利。作为国民的共同记忆,旧国家体育场蕴含“加冷狮吼”回忆的长凳,被保留了下来,安置在滨海湾、圣淘沙、碧山—宏茂桥公园、裕廊购物步行街、榜鹅滨水步道和淡滨尼社区广场等地,成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

结霜桥旧货市场

20170810mrkt.jpg

始于1930年,终结于2017年7月10日。据报道,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双溪路淡水河边曾有一座制冰厂,要前往制冰厂,先得经过梧槽水道的一座小桥,于是就有了“结霜桥”的称号。它是我国唯一不用申请准证或交租就可摆卖二手货的地方。日据时代以后,因小贩所售卖的货品,大多是盗取来的,“结霜桥”旧货市场也被称作“双溪路小偷市场”。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