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打油门”事件:人肉搜索伸张正义 未审先判不可取

更新:
2018年04月17日 21:33
caltex station tampines
这个淡滨尼加德士油站上演了一场轰动全城的“打油门”事件。(联合早报)


起底起到你“脱裤”。

因宝马车司机和打油叔“沟通不当”而引发一场威震四方的人肉搜索,红蚂蚁边看边感惊心动魄。

事件发展峰回路转,从网民一边倒唾骂司机,到司机接受媒体访问发言反击,再到最后警方一句“沟通不当”为案件画下句点,整起事件有点“反高潮”结尾收场。一个小亮点是, “打油叔”今天首度开腔,他接受 《新明日报》访问时坚称,只是一场误会,呼吁网民别再骚扰宝马车主,并表示:“没必要这么做!”

pump attendent.jpg
外号“牛仔”的打油叔今早出现在油站。(新明日报)

红蚂蚁这一次不废话,先直接跳到结论,建议油站全部改成“先付费、后打油”吧!

这么一来,没有司机会再因“沟通不当”而陷入“打油门”漩涡;还可以防止不老实的司机打了油不付钱就开车溜走。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防止“打油门”:司机应确保沟通无误 

说真的,红蚂蚁开车多年,加油从来没遇过什么“沟通不当”的事。要知道,加油叔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确保他们理解指示,那毫无疑问是司机的责任。如果连这基本的人之常情都不懂,那对不起,你自己打油吧,不要麻烦人家。

红蚂蚁每一次都会先用手指,指向我要打的那个汽油等级,然后用英文(如果遇到马来籍大叔)说“full tank” 或中文(如果遇到华人大叔)说“打满”,确保对方完全听懂我的意思,才走开。如果只要打20元(因为想进新山加油),那就同样用英语或华语说,然后再用手指比个“2”字,确保油泵开始启动,一切无误之后,才走进去收银处还钱。

像那个宝马司机那样,到了收银处发现货不对办了才发怒的情况,红蚂蚁的家人曾经见证过。话说,在西北部某个加油站,一个司机因为要去新山,想过长堤后才打便宜油,所以没有要加满油箱。付钱的时候知道油箱被加满后,晴天霹雳。结果,司机要求油站把油抽出来。这一类事件虽不常见,但也不十分罕见。

羊群效应:挺“打油叔”压倒挺“宝马司机”

观察这起事件的舆情变化,其实很有意思。网络上基本分成两个阵营,事件刚曝光时,绝大部分人一边倒狠批宝马司机,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羊群效应”,那些持相反意见的人,这个时候不敢吭声,怕成为下一个被炮轰的对象。

事件开始沉淀,细节陆续公布之后,包括警方也发声了,原本保持缄默的一部人这时开始陆续站出来替司机说话,把有别于大众的意见表达出来。

红蚂蚁从这起事件总结三点:

一、不要太精打细算,给人留点余地

红蚂蚁昨天在这篇文章《遭网民人肉搜索的宝马司机终回应:我被冤枉》中引述了一位驾驶名车的大哥分析:“宝马5系车的油缸容量是70公升。宝马司机打了135元,差不多是63.14公升,所以他油缸里原本还剩不足7公升。如果他真的原本是要打10元的95级汽油,大约是4.68公升,加上原本的7公升,勉强够开到车行,并且不剩太多油给车行。”

BMW driver.jpg
宝马司机称,因为要换车,所以只打10元车油。(面簿)

那位宝马司机也未免太精打细算了。越是算得精的人,发现算盘打不响时,越容易发火。当然,你也可以说,客人要求打10元,发现货不对办所以拒绝付钱,这是消费者的权益。但请问,知道什么是恻隐之心吗?

不管是不是名车,也不管你当天是不是要卖车,打满一箱油又不付钱,你好意思开车走人吗?你不觉得良心过不去,我都替你觉得不好意思。有人说,那打油叔会不会是故意加满油的?有可能吗?他多打点油,会得到公司多点奖励吗?如果不是有人发贴文公开这起事件,上了年纪、工资不高的打油叔会不会需要承担那100多块的油钱呢?

所以说,做人不要太精打细算,凡事给人留点余地。要知道,网络世界,你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别人的眼睛。

二、发帖文可伸张正义,但不应妄下定论

有人就问,那位率先发文爆料的Kelly Yeo小姐需不需要为事件负责?

据《新明日报》报道,宝马司机正考虑向女网民采取法律行动,认为她涉及诽谤行为,不应该不知事情来龙去脉,就随意拍照放上网。

红蚂蚁有一位男性朋友也替宝马司机打抱不平。这大哥怒问道:“网民为什么不去也人肉搜索一下那位爆料的小姐?她不知道司机当天就要换车,很多细节也没有查证的情况下就发布那样的信息,还主观地加入个人意见,引导舆论认为司机有错,这是不是也太不负责任了?”

红蚂蚁认为,不应过分苛责那位女网民,相信事件在网上疯传和狂烧的热度,也是她始料未及的。女网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从她的贴文的基调看来,她纯粹是想发挥“侠女”精神,帮打油叔讨个公道,不希望让一个收入微薄的老人家去承担100多块钱。

如果事件没有闹大,汽油公司会不会愿意帮打油叔承担那笔费用呢?这个不好说啊。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吹哨人”(whistleblower)去举报某些恶劣行为的。社交媒体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好些公路上的鲁莽行为不就是由网民揭发的吗?

当然,在爆料的时候,尽量只做到像新闻记者写报道那样只提供事实基础,不加入个人意见或妄下定论,以免有误导舆论之嫌,或让自己事后可能卷入不必要的纷争。但说的比做的难,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也都是法官,人人发文发声,当然都会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条线真不容易划。

post remove.jpg
率先发文爆料的网民Kelly Yeo已经删掉贴文或修改了隐私设置。(互联网)

红蚂蚁今早再去查看Kelly Yeo小姐的贴文时,发现贴文已经被删除或修改了隐私设置,相信她也已意识到,这个贴文的威力实在太强大了,大到可能引起后座力反弹。

三、人肉搜索力量大,未审先判不可取

如果有什么人还没有领教过网民人肉搜索的威力,那这起“打油门”事件肯定让你开眼界。

从一个车牌开始,就可以将宝马司机完全“起底”,从名字、样貌、任职的公司、职位、手机号、家庭照、汽车情况和停车的地点全部曝光。这排山倒海而来的关注度,又不是什么名人,你说宝马司机能不吓破胆吗?

BMW.jpg
网民对宝马司机大起底,连那部宝马的下落也不放过,步步追踪。(联合晚报)

红蚂蚁原本以为,这种恐怖的人肉搜索行为,只有在13亿人口、网民人数达7.51亿的中国才会发生。殊不知这并非大国特产,在500万人口的小红点,网络“义务警员”的办事效率一样惊人。

在没有搞清楚状况之前,稍有恻隐之心的人都会同情弱者,这无可厚非。毕竟,打油叔VS宝马司机,这样的阵势一摆出来,谁强谁弱,大家主观上很快就会有论断。只不过,当力挺打油叔一方的“羊群效应”势头过猛,导致挺宝马司机的阵营形成“寒蝉效应”时,情况很可能就失控。

网络“义务警员”伸张正义的行为很容易就变成“网络霸凌”,甚至是未审先判的“暴政”。网络给予人们最大自由,但也可能成为“多数人的暴政”工具。当人们在试图对抗邪恶时,很可能发现自己也变得邪恶了。

总之,这是一起很有意思的争端。它包含了人性的多面向:既有精打细算的掌柜,也有好打抱不平的侠义之士;既有情绪冲动的“义务警员”,也有一旁看热闹、自认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事后孔明。

官老爷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吗?网络力量真是大得足以掀起舆论海啸,好事坏事都可以传千里,关键是你要懂得使用它。

想分享你的文章?

请电邮:antseditorial@redants.sg